设计的说课稿(4)

时间:2021-08-31

  篇五:简单的图案设计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六节《简单的图案设计》。我从教学理念、教材分析、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四大块对本节课的说课方案进行了设计。

  一、 教学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实现:1、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2、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

  3、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在七年级(下)和本章前面几节课中,已学习了轴对称、平移、旋转等概念,学生已充分理解了各种变换的基本性质,具备了分析、设计图案的基本技能。在学习了全等图形以后,学生就已经学会了利用全等变换设计简单的无缝隙拼接图案,初步积累了一定的图形变换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意在通过对漂亮图案的欣赏、分析,使学生逐步领略图案设计的奇妙,逐步掌握一些运用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的组合进行简单的图案设计技能。因此,本节课是对以前所学知识的总结应用 ,也是本章的`难点 。

  2、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A、了解图案最常见的构图方式:轴对称、平移、旋转……,理解简单图案设计的意图。

  B、认识和欣赏平移,旋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能够灵活运用轴对称、平移、旋转的组合,设计出简单的图案。

  (2)能力目标:

  经历对生活中的典型图案进行观察、分析、欣赏等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增强审美意识。

  (3)情感目标:

  A、经历对生活中的典型图案进行观察、分析、欣赏等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增强审美意识.

  B、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教学重难点

  重点:灵活运用平移、旋转与轴对称的组合进行简单的图案设计。

  难点:分析典型图案的设计意图。

  4、教法分析

  A、尝试指导法

  先学后教,先练后讲。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习,在尝试中成功。这种教学模式重视超前尝试,并把它作为课堂教学的起点,有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

  B、分层次教学法

  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合理地安排提问的内容和方式,精心设计随堂练习。通过师生互动引导发现,使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预期的发展和提高。

  5、学法分析

  分组讨论法

  (1)有助于培养学生批判性思唯能力

  (2)有利于学生培养集思广益的技能

  (3)有利于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三、 教学过程

  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复习旧知,引入新课;第二环节:探究新知;第三环节: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第四环节:练习与提高;第五环节:课堂小结;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活动内容:复习全等变换中所学的图案设计方法。

  提问:

  1.我们已经具备了简单图案设计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用最基本的几何元素——点、线设计与制作图案;

  用最简单的几何图形——三角形、矩形设计、制作图案;割补、无缝隙拼接。

  2.下面的图案是怎样设计出来的?

  活动目的:在学生熟悉的问题中,复习简单图案设计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充分感知轴对称、平移、旋转变换实际上就是所学过的全等变换,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总结、乐于探索研究的学习品质。

  第二环节 探索新知

  内容:各小组充分讨论教材所示图案的形成过程,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一些美丽的图案:

  你能用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分析如图中各个图案的形成过程吗?你是怎样分析的?与同伴交流。

  对教材给出的六个图案通过观察、分析进行议论交流,让学生初步了解图案的设计中常常运用图形变换的思想方法,为学生自己设计图案指明方向。其中图(1)、(2)、

  (3)、(4)、(5)、(6)都可以看作是由“基本图案”通过旋转适合角度形成(可以让学生自己说说每个旋转的角度和旋转的次数及旋转中心的位置),另外图(2)、

  (3)、(5)也可以看作是由“基本图案”通过轴对称变换形成(可以让学生指出对轴对称及对称轴的条数),图(2)还可以看作是由“基本图案”通过平移形成。

  目的: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通过亲身体验归纳总结三种图形变换的不同特点及特征;进一步深化学生对轴对称、平移、旋转的理解;经过简单地复习平移、旋转的概念,为下面图案的设计作好理论准备。

  效果:通过对漂亮图案的欣赏、分析,使学生逐步领略图案设计的奇妙,逐步掌握一些简单的图案设计技能.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让学生自己探索出图形变化的过程,为后面分析较复杂图案所运用的几何变换的规律和特征奠定了基础。在教学中,只要学生分析的合情合理即可。

  第三环节: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内容:

  1.欣赏下图的图案,分析这个图案形成的过程,仿照图中的某个标志设计一个图案,与同伴交流,并简述你的设计意图。

  2.欣赏上图中的图案,并分析这个图案形的过程。 提问:

  1.基本图案是什么?有几个?

  2.分析同色“爬虫”、异色“爬虫”之间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个图案是由三个“基本图案”组成的,它们分别是三种不同颜色的“爬虫” (绿、白、黑),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在图中,同色的“爬虫”之间是平移关系,所有同色的“爬虫”可以通过其中一只经过平移而得到;相邻的不同色的“爬虫”之间可以通过旋转而得到,其中,旋转角度为120°,旋转中心为“爬虫”头上、腿上或脚趾上一点。

  目的:

  内容1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的思考,熟练掌握三种变换方式,其目的是发展学生的图形分析能力,使他们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从整体上掌握一些简单的图案设计技能。这是本节的模仿阶段,要求学生能够按照图案的设计风格,将其中的一些图案更换成其他图形,再经过适当的加工即可,鼓励学生的创作热情,使他们互相促进、共同学习。

  内容2是密铺图案的代表。其目的是通过对典型图案的分析、欣赏,使学生逐步能够进行图案设计。该例题能够运用三种变换方式。

  实际效果:

  学生经过前两个环节对轴对称、平移、旋转等图形变换的特点有了全面的认识,通过问题1,2,3的回答,进一步完善对合理选择变换方式的把握,是对这一章的学习由理论上的探求迈向实际应用的第一步。通过问题串的解答,利用图形不同的变化,让学生了解生活中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图形世界,形成初步思路,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感受。通过图形间的变换关系,使学生认识到一切事物的变化可以通过一系列基本变化的组合得到,体会事物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为下节课《简单的图案设计》做好知识储备。

【设计的说课稿】相关文章:

1.说课稿设计:花路

2.《设计花边》说课稿

3.《赶海》说课稿设计

4.《画风》说课稿设计

5.《白杨》说课稿设计

6.门说课稿设计

7.《难忘的》说课稿设计

8.《太阳》说课稿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