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说课稿(2)

时间:2021-08-31

  穷人说课稿3

  一、说教材:

  《穷人》是人教版现行版第十二册的第二十课课文,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精品力作。本文讲述了家境贫寒的渔人之妻桑娜,在自己家已有五个孩子的情况下,毅然收养了死去的邻居西蒙的两个可怜的孩子的故事。文章在字里行间透露着深沉的情感基调,令人心湖随着行文而波涛叠荡,是一篇对学生进行人文启迪的绝佳力作,让学生在充满深情的情境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让学生在字里行间,理解穷人“虽家贫,但心富”的思想境界,从桑娜与渔夫的故事中受到人文的启迪,这便是本文教学的重点目标所在。

二、说教法:

  在教法上,本文教学主要运用主题教学的理念,构建一个学习平台,预设一个提纲挈领的教学点,让学生通过自主的研读,落实语言文字的揣摩与理解,进行听、说、读、写的练习,得到三维目标的'充分落实。

三、说学法:

  而学法上,则相对应地通过学生的相互合作,自主探究,通过读写结合,让学生与文本产生情感的沟通与共鸣,以达到用情激情,用情促思的效果,再作用到他们的朗读上,从而让学生得到情感的熏陶与提升。

四、说过程:

  (一)、披文入情,初识文脉

  首先,我通过导入让学生回忆在自己脑中对穷人的印象,意在让学生对穷人产生同情之意,并让他们感受到穷人生活的不易、生活的艰辛。从而为接下来的学习课文埋下情的伏笔。之后,让学生初读课文,感受到桑娜一家生活的艰辛,并了解课文所描写的主要内容。但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对于我班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于是我先让学生来说说读了课文自己从文中看到了什么,再让学生一步一步地接近主要内容,从容对文章进行系统的梳理。这样便也兼顾了我们班的部分学困生,让他们也有了一些参与学习的机会,而不是总是成为课堂学习的“客人”、“旁听”。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时间不长,但学生却与文本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交流,学生的情与文章的情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紧扣“情眼”,激情碰撞

  在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之后,我便大胆地从文章的“情眼”——“忐忑不安”入手,进行了“家穷”与“品富”的对比学习。

  首先,让学生找到桑娜领养了两个孩子后心情矛盾的语句,进行感情朗读,初步感受其内心的思想斗争、激烈碰撞。

  之后,由“为何忐忑不安”为线索进行探究,了解正是由于她家的“穷之极”才会产生其内心的“情不安”。这样便顺理成章地来感受她家的穷,让学生通过动容、动情的朗读,感受其家的凄凉境地。经过学生的挖掘与朗读的“真情演绎”,学生对桑娜一家油然而生同情之情。在这个基础上,我马上话锋一转:“既然他们家如此贫穷,她为何还要收养这两个孩子?”让学生的情陡然一转,马上感受到了桑娜的善良,自然地设身处地地从桑娜的内心出发,去揣摩她内心的想法。朗读的味儿也由犹豫慢慢转为坚定,体会到了“嗯,揍我一顿也好”的从容与坚决。心里怎会不对桑娜产生崇敬之情?

  接下来,探讨渔夫的说法与做法,感受其心之善便显得游刃有余了。

  (三)、真情交流,内化升华

  在学生与文本、与主人公进行了多次、多角度的接触之后,心里必定会对其有深刻的看法。于是我便设计让学生说说读了本课之后的感触,与主人公进行心灵的对话,谈谈读了课文之后的启发,让学生的情感进一步得到升华,得到人文的启迪。

  最后拓展部分列夫托尔斯泰的文章节选,简介作者,目的也在于让学生明白文章来自于现实,真情无价的道理,并充分了解作者对广大穷苦人民的阶级深情,从而对作者有一个深刻而又系统的了解。

  而课后作业——续写文章便在于让学生对课文的人文内涵有进一步的了解,让他们为穷人设计一个美好的结局,深化他们的情感、净化他们的灵魂,而且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的文笔,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五、说板书:

  教学板书的设计上,我也采用对比出现的手法,让学生清晰地看到穷人虽然家境贫寒,但内心品质却如金子般富有。主题鲜明,结构清晰。

六、说特色:

  本文教学过程的设计,我本着一个让学生在一个大框架中自己探究的原则,因而在设计中大胆地以“忐忑不安”为切入点,让学生从“穷”与“富”之间揣摩人物的内心思想,如此便让学生的思维火花得到了自由的喷发。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以大容量的朗读指导,来提升学生对文章情脉的把握,以读促悟,以悟促读,相辅相成,让学生在动人的情境中学习语文,得到极大的人文启迪。

  穷人说课稿4

  一、教材分析

  《穷人》是六年级S版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精品力作。本文写的是家境贫寒的渔夫和他的妻子桑娜不顾自家的窘困,毅然收养死去的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本文所在的第四单元“情暖人间”的文章都是美好真情的赞歌,学习这个单元,主要感受朋友、亲人、邻里的真情。本文是学习了第一篇课文关于朋友真情之后,学生进一步感受邻里的真情,(这些话可否不说呀?我怕时间不够。或者再简缩一点。呵呵)是小学六年级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人间真情的好材料,更是他们得到人文启迪的好题材。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小说的文体特点,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评价小说人物的能力。(够具体了吗?哈哈)

  3、情感目标:体会穷苦的劳动人民淳朴、善良、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使学生得到人文启迪。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把握课文内容,正确评价人物。

  2、难点:理解沙俄时代渔民的悲惨生活,通过人物形象感悟文章主题。

四、教法、学法

  (一)教法:问题教学法、对话问答启发法、诵读教学法。

  (二)学法:朗读感悟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探究法。

  (我选择第二课时为我的说课内容,还要说明课时安排吗?)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学习了《穷人》的第一段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复习旧知来导入新知:正当桑娜等夫心切之时,她做了什么事情,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完整的导语可否不出现在说课稿中?)

  (设计依据:描述画面,带入情境法,营造气氛,激发学生感情,可为整堂课的讲解定下基调。)(这些在说课时可以不用说出来)

  (二)精读课文,领悟内涵

  为了便于授课,使教学程序更加有条理,我充分运用问题教学法,通过设计以下5个问题展开整篇课文的教学。

  1、第二段主要写了谁,做了什么事情?结果怎么样?

  (参考:写桑娜把邻居的两个孤儿抱回家,结果内心忐忑不安,担心丈夫不同意。)(说可时不必念出来)(下同)

  我将运用问题教学法把学生引到第二大段的学习中。首先,让学生边朗读边找出描写桑娜的心理活动的句子;通过点名提问学生,然后师生集体纠正、总结,老师概况板书(桑娜:非……不可,忐忑不安,揍我一顿也好)。最后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描写人物形象的语言,体会六个省略号在文中的不同作用,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及思想感情,为下面的分析人物形象及理解文章主题做铺垫。

  2、分析人物形象

  老师引导:据其家庭情况她有能力帮助西蒙抚养孩子吗?说明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参考:说明她是一个善良、有同情心,关心穷人的人。)

  运用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找出描述人物形象的句子;然后鼓励学生讨论探究并分析人物形象,最后教师进行纠正、归纳,并板书(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

  2、第三段主要写了谁,做了什么事情?

  (参考:写渔夫回来听说邻居西蒙死了,主动要求妻子将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来)

  首先,让学生边朗读边思考问题,然后分别找出描写渔夫的神情、动作、语言的词句;同时提出问题:渔夫的脸为什么会变得严肃、忧虑?“熬”字说明了什么问题?最后,师生集体解疑,老师板书(渔夫:忧虑、得……报过来、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3、分析人物形象。

  (参考: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

  让学生找出描写人物的词句及渔夫和桑娜的对话,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并通过小组讨论,从而体会、归纳渔夫的人物特点,最后师生集体纠正、归纳,并板书(善良、有同情心、关心穷人)。

  (依据:小组交流是反馈信息的最佳形式,能很好的活跃学习气氛,调动群体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也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这些在说课时可以不用说出来)

  4、从两个主人公的人物形象中你体会到什么?

  (参考:主人公的善良之心、同情之心、助人之心,哪怕自己再苦再累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品质。)

  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渔夫和桑娜的对话,从而体会文章情感,让学生从朴实的语句中感受桑娜复杂、矛盾、忧虑不安的内心世界,深入领会桑娜渔夫善良的心。

  (依据:把朗读指导渗透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有感悟后品读,在品读中加深感悟。另外,把朗读的方法教与学生,“授之以渔”,也体现“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这些在说课时可以不用说出来)

  (三)总结

  通过复述故事,让学生回顾全文,总结归纳课文主题,再次品读小说语言,感悟课文的思想感情。

  (四)拓展

  为了发散学生思维和培养学生良好情感,让学生各抒己见,说说在学习文章之后,从主人公的行为中得到什么启示?

  八、课后作业

  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了续写故事的作业,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续写渔夫和桑娜及七个孩子今后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