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说课稿设计(2)

时间:2021-08-31

  生:比如说鲁迅先生的面孔黄里带白,很瘦,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好像浓墨隶体一字。这里。作者能够观察到先生面孔的颜色,瘦的程度,精神状态,头发、胡须的样子等,就证明他观察得清楚。

  师:回答得很好!看看还有什么问题?

  生:老师我觉得作者在这里观察的情况有些矛盾。比如: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这就是说鲁迅先生不是一般的瘦,而是一种病态的瘦,但又怎么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呢?

  评:对同一的人或物的观察,不同的人,在语言表述上是会有区别的,在理解上也会有岐意。教者深知这一点,并有意抓住这一点,进行讨论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刀。

  师:啊,你提出了一个别人不大注意的问题,证明你学习用心。大家想想是不是矛盾的?

  生:我认为不矛盾。好像大病新愈的人是对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来说的,是对形体观察的印象。而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是从先生的表情、目光中所获得的感觉。这是两码事,不能等同。

  生:我看过鲁迅的照片,他确实很瘦,但两只眼睛很有神,像两把剑,我觉得作者的观察很准确。

  生:我爷爷骨瘦如柴,脸色也不好,但精神提砾。

  评:学生从各个角度表达自己的理解,形成互相补充,从而丰富了内容,加深了理解。

  师:大家的分析正确、深刻。还有什么问题?

  生:头发直竖就直竖,为什么要用精神抖擞形容呢?

  生:我说,这是作者观察的感觉,好像我们形容禾苗长得很快。说是窜起来一样。

  师:同学们能就课文的问题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看法,这种求实的精神是很好的。我们求知就需要这样,希望今后能继续发扬。我要问大家,第二次外貌观察的部位是集中在一一—

  生:头部。

  评:收缩第二次观察的焦点。

  师:对,鲁迅先生头部的特征最突出。作者正是从局部的最主要的形象进行观察的。我们观察人物注意了特征,到写文章时也能抓住人物的特征来写,就不至于千人一面。现在我们再看第三次外貌观察,把它与第二次比较,看其中的异同o

  生:我认为相同的有:观察人物的距离相同,光线的亮度相同,观察的部位基本相同。

  生:我认为不同的有几点:注意力不同,这回特别注意。

  生:这回观察得很清楚。例如这次不但观察到了鲁迅先生手中的烟嘴,连颜色细部也观察到了。

  生:还观察到了长衫是牙黄羽纱的

  师:再比较一下还有哪些不同?比方说某些词语的运用,表面看一样,实际包含的感情不一样。

  评:再一次研究从表述准确反映观察的结果。

  生:我认为两次都观察到的黄里带自的脸,瘦得叫人担心包含的感情不一样。上一次是对一个陌生人的观察,是一般的感情。而这一次是怀着感激之情对关怀自己的人的观察,所以黄里带白的脸色就有特别的感觉,而对所敬仰的人自然就存在怕有什么不幸发生在他身上的担心。

  师:你分析得很正确。人带着感情观察事物与没有感情观察事物结果是不一样的。杜甫在国家灭亡、山河破碎的情况下去看花,感觉花在溅泪,听到鸟声也觉得是惊心的。作者此时正是带着一种特殊的情感去观察人物,所以尽管观察的对象相间,但感受有别。这次外貌观察与第二次相比有异,就与感情有关。这次他是惊异地望着鲁迅先生一一对鲁迅有了进一步了解而望的。通过比较,我们懂得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三次外貌观察一次比一次

  生:细致。

  师:对鲁迅先生的认识越来越—一一

  生:深。

  师:事实上对鲁迅先生的了解是不是单纯依靠外貌观察呢?

  生:不是的。

  师:还有什么观察?大家说说。

  生:还有语言、举止、神情的观察。

  评:要了解一个人不仅要观察外貌,还必须观察到人物的精神、心灵。教者引导学生迈步理解作者对人物由表象到内在的观察才行,从而使教学向深层次发展,避免了教学一般化的毛病。

  师:请说得具体点。

  生:'你要买这本书?'他看了我一眼。作者就从先生的那一眼中感觉到那是正直与慈祥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般的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摩似的。如果没有对眼神的观察,作者是无从获得这种感受的。

  生:你买这本书吧,这本比那一本好。鲁迅先生这样向读者推荐别人的书。这句话是那样的普通,却使作者的心情激动而发生疑惑D为什么?因为自己是地位低微的'工人,却得到一个素不相识的人的诚恳劝告,这是很不寻常的事,所以断定荐书人是一个不平常的人。

  师:通过语言的观察对先生的认识加深了。

  评:对人物作心灵的内在观察,紧紧抓住语言和行动两才面,抓住了点子,突出了人物观察与分析的根本目标。

  生:鲁迅先生对作者说:我卖给你,两本,一块钱。本来三块两角的书,现在只收一块。钱。这件事情太出作者的外了,所以他感到惊奇诧异。对面前的这个人的认识又加深了。

  师:你们的意见是,作者第三次观察是在对鲁迅先生的语言、神情、举止的观察,对先生的了解一步步加深的情况下来完成的,因此那印象要比单是外貌观察的第二次要深刻得多。对吗?

  生:对。

  师:这也可以说,由于对人物了解加深了,观察的感受也就加深。反过来,作者的感受加深,就能更深入地去了解人物。

  评:强化分析效果加深学生的理解。

  师:我们再看作者对鲁迅先生的观察除了上面讨论的那些外,还有别的方面吗?

  生:还有鲁迅先生向作者解释为什么收他一块钱,使作者进一步认识到鲁迅先生是一个热情帮助进步青年的人。这是语言观察。

  评:人物的思怒与心灵是通过言行表现出来的。所以在分析时,只有抓住人物的言行才能落实,才不会架空。才会出现一个有血肉之躯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