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说“木叶”》说课稿(2)

时间:2021-08-31

  高中语文《说“木叶”》说课稿2

  一、依据教学大纲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习古代诗歌语言富于暗示的特点 ,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 歌的能力。并积累古诗句。

  2、 能力目标: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方法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3、 情感目标:借助在品味诗句时的审美体验,唤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二、本文的教学重点就定为

  1、走进课文,引导学生品味作者引用的诗文,准确体察语言的富于暗示的特点,来解读诗歌语言的内涵和意境。

  2、走出课文,淡化教材,引入课外同类文学现象,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只把教材做为一个例子。本课教材的淡化体现为课外的内容将要占到课时的一半。

三、本文的课时为1课时

四、教学方法为:归纳总结,讨论交流,拓展延伸

教学流程 :

  一、导语:我设计的导语是:“袅袅兮秋风,洞庭兮木叶下”“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辽阳”“无边落木萧萧下,不见长江滚滚来”……众多名句,为何如此青睐木叶呢?什么是“木叶”呢,由木叶又可嗅出怎样的气息呢?此导语在于用书中优美的诗句入题,创造一种美的意境,再进行设疑,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第二个环节是提出问题,确定学习重点。

  课前学生做过预习,就提出的问题采用先宏观,后微观的方式,这样便于学生先把握住文章的大方向,再在细枝末节上去深入地求证、印证中心,进而对课文有个准确的理解。

  宏观问题是:

  1、 作者发现了一个文学现象,是什么。

  中国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

  2、 文章题目为“说‘木叶’”,为了说得有序,说得深透,本文采用了句首标义法,每段开头都用一句话领起下文,容易让读者把握“说”的要领。请默读全文,抓住一些关键语句,理清文章结构。

  1-3段:“木叶”为诗人所钟爱。

  4-6段:“木”被人喜欢的两个原因

  7段:总结

  经过四个到六个学生的回答,教师加以总结。这样处理教材可以练习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让他们能够高屋建瓴地来把握文章,提纲挈领,切中肯綮。

  微观问题是 :

  1、我们可以看出“木叶”与“树叶”相比,有两个艺术特征,请大家在文章中找出来。

  (1)木叶,本身就含有落叶的因素。

  (2)木,不但让人想起树干,还能让人想到木的颜色。

  2、 这两个艺术特征,谁能用课文中的一个3字词语概括一下?

  暗示性

  3、 我们大家一起把眼睛闭起来,想象一下“木叶”给我们的暗示,(轻念)斑白的树干、枯黄欲落的树叶、冷风中瑟瑟飘零……为什么“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现在你明白了么?

  因为“木”有“疏朗”和“枯黄”的暗示内涵,所以就有了“深秋”的意味,而“树”则没有。

  最后布置作业。在课件中展示松、竹、月“乌(鸦)”“昏鸦”“寒鸦”“轻舟”“孤舟”“扁舟”等意象,让学生任选一个意象,课下搜集几首诗写成一篇小文章,谈这个意象的艺术特征(相同或不同)。这个环节想对本课知识进行强化,也是对本课知识的检验。最后这两个环节是在运用斯金纳的强化律,对学习行为进行及时强化。

【高中语文《说“木叶”》说课稿】相关文章:

1.《说木叶》说课稿

2.《说“木叶”》说课稿

3.高中语文《说“木叶”》说课稿范文

4.高中语文《说木叶》优秀说课稿范文

5.说木叶说课稿范文

6.《说木叶》说课稿(通用3篇)

7.高三语文《说木叶》说课稿

8.《说木叶》说课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