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数学《点到直线的距离》说课稿(2)

时间:2021-08-31

  (1)求线段长度可以构造图形吗?

  (2)什么图形?如何构造?(学生经过讨论,得到构造三角形,把线段放在直角三角形中。)但是如何构造又是一个难点。

  (3)第三个顶点在什么位置?

  (4)特殊情况与一般情况有联系吗?

  学生通过观察、讨论会提出第三个顶点的不同位置:可能在直线 l 与x轴的交点M或与y轴交点N;或根据特殊情况的证法提示,过P点作x、y轴的平行线与直线 l 的交点R、S。或同时做x、y轴平行线。这样就收集到思路二、三、四。

  三种思路已经有了,它们的共性是什么?学生能观察出都在三角形中。我继续引导:能不能不构造三角形?而是其它数学相关量?我们刚学习了向量知识,能否用向量知识解决问题呢?(由于在前面学习的向量知识中,向量的模可以表示两点之间的距离,而证明两直线垂直时也已经用到向量知识,法向量又是本节课后阅读材料,本班学生基础和素质较好,在学习直线方向向量时已经布置阅读)。

  提出问题:线段的长度就是对应向量的模,那么如何求得向量 PQ 的模呢?根据实际情况提示一方面 PQ 的方向完全由直线的方向而定(与法向量共线),另一方面 PQ的长度又与点P有关,它的长度又如何控制下来?所以有思路五,由师生一起分析,取λλ(A, B )法向量 n =,而 PQ = n ,以下只要求得 ,就可以得到距离。

  2.3 分工合作 自主完成

  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究竟哪种好呢?如果让每位学生都去用不同解法探求,在课堂上时间显然是不允许的,但教学中又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如何解决这种矛盾呢?现代教育要求学生要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因此我叫学生对五种思路进行分组练习。

  在学生求解过程中,我巡视,观看学生解题,了解情况,根据课堂时间的实际情况,选取做好的学生的解题过程用实物投影仪显示。这样不仅能让全体学生看到不同思路的具体解法,还能得出最佳解题方案,接着我展示最佳解题方案的规范步骤。目的让学生有良好的规范的书面表达习惯,起到教师典范的作用。

  2.4 公式小结 概括提升

  公式推导出,学生有了成功的喜悦。我也给予了肯定。但是由于公式的结果是一般情况得出的,而对于 当A = 0,或B = 0时 ,点在直线上是否成立,它们与 当AB ≠ 0时,点在直线外有什么关系?这并没有验证。而我们要求学生考虑问题要全面,为此我提出提问:①上式是由条件下 当AB ≠ 0时 得出,对 当A = 0,或B = 0时 成立吗?②点P在直线 l 上成立吗?③公式结构特点是什么?用公式时直线方程是什么形式?通过学生的讨论,使学生了解公式适用的范围:任意点、任意直线。同时体现整体认识和分类讨论思想。

  依据新课程的理念,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我做了和教材不同的处理方法:(1)先特殊后一般的证法,(2)多角度构造三角形,(3)知识联系,向量解决。目的是让学生在考虑问题时有特殊到一般的意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使问题的解决循序渐进。向量是新教材内容,是一种很好的数学工具,和解析几何结合应用是现在新教材知识的交汇点。而多角度考虑问题,发散学生思维。  (三)[变式训练 学会应用]

  1、这一环节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通过练习,熟悉公式结构,记忆并简单应用公式。通过例题的不同解法,进一步让学生体会转化(或化归)的数学思想。

  2、具体教学安排:

  由学生完成下列练习:

  (1)解决课堂提出的实际问题。(学生口答)

  (2)求点P0(-1,2)到下列直线的距离 :

  ①3x=2 ②5y=3 ③2x+y=10 ④y=-4x+1

  设计说明:练习1的设计解决了上课开始提出的实际问题。练习2的设计故意选特殊直线和非直线方程一般式,主要强调在公式应用时,直线方程是一般式,应用公式的准确性。

  例题(3)求平行线2x-7y+8=0和2x-7y-6=0的距离。

  我选取的是课本例题,课本只有一种具体点的解法。我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知识从深度和广度上进行挖掘。通过几何画板的演示,让学生直观看到思考问题的方法。除了选择直线上的点,还可以选取原点,求它到两条直线的距离,然后作和。或者选取直线外的点P,求它到两条直线的距离,然后作差。由特殊点到任意点,由特殊直线到任意直线,从而延伸出两平行线间的距离。目的是在整个过程中,让学生注意体会解题方法中的灵活性以及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

  (四)[学生小结 教师点评]

  1、这一环节解决的主要问题和达到的目的是:

  通过师生共同小结,巩固所学知识,提炼用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其中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2、具体教学安排:

  本节课小结主要由学生完成知识总结,通过学习知识所体验到的数学思想方法,由学生总结和相互补充,教师适当点评,加以经验总结。

  (五)[课外练习 巩固提高]

  1 课本习题7。3的第13题—16题;

  2 总结写出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多种方法。

  设计说明:作业1是课本习题,检查学生所学知识掌握的程度。作业2是根据课堂分析,让学生总结公式推导的方法。除了课堂上想到的方法还可以继续思考,比如在用两点距离公式整体代换等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思维的广阔性。

  四、关于教学评价的设计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加强过程性评价,因而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对于学生的语言与行为的表现,及时给予肯定性的表扬和鼓励;学生思维暴露出问题时及时评价,矫正思维方向,调整教学思路;为了获得后反馈信息,布置作业,通过观察学生完成作业情况,了解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数学方法方面的收获和不足,指导我今后教学。整个教学评价是在师生互动中完成的。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设计,恳请各位专家和老师批评、指正。

  谢谢!

【人教版高二数学《点到直线的距离》说课稿】相关文章:1.《点到直线的距离》说课稿

2.《点到直线的距离》优秀说课稿范文

3.《点到直线的距离》的说课稿范文

4.《点到直线的距离》的说课稿

5.点到直线的距离说课稿

6.点到直线的距离的说课稿

7.解析几何《点到直线的距离》说课稿

8.《直线运球》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