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之歌的说课稿(2)

时间:2021-08-31

  篇三:雨之歌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1、引导学生深入体验,感知生活,使之进而受到感染,从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取向,使语文真正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2、经过本单元前面散文诗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散文诗的基本学法,而这篇文章做为本单元的最后一课,负有总结归纳升华的的重要责任。因而这堂课是检验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及运用能力的重要一课。

  (二)、教学设想:

  在朗读训练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自主赏析课文,掌握散文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表达与意象之间的关系,在赏析的基础上指导写作。

  (三)、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美好形象,领悟思想感情。

  2、仔细品味语言,在品味中享受审美乐趣。

  3、通过赏析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定为两点: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品读欣赏文章。

  (2)、通过模仿写作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2、难点 :品读文章,体味文章的思想内涵和作品的艺术特点 。

  二、说教法:

  1、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赏析一篇文章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2、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手段

  三、说学法:

  1、〈〈纲要〉〉明确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据此,我准备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什么是散文诗

  “散文诗”——具有散文抒情特征的诗。

  3、朗读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1)、注意语流顺畅,注意把握好朗读的节奏,停顿、快慢等。

  (2) 、注意韵脚,注意语气的轻重抑扬。

  4、研讨感知

  (1)、品读诗歌,可以从语言、修辞方法和诗的情感等方面来谈。

  (2)、《雨之歌》中 “雨”的形象是什么特点?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随堂练笔

  请采用第一人称,发挥丰富的想象力,选取一物,学习拟人、比喻以及其他的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以“ 之歌” (如“小草之歌”“白云之歌”“春风之歌”),模仿写一首散

  文诗,表现你对人生的思考。

  6、作业布置

  (1)、摘抄文中你喜欢的句子;

  (2)、比较阅读鉴赏朱自清的《春》和同龄人作品《春雨》,感悟他们如何借助修辞手法来表露他们的情感。

  a.朱自清《春》中的“春雨图”: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罩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的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b、学生习作:

  春雨

  轻轻地,轻轻地抚绿小草;

  轻轻地,轻轻地饮饱麦苗;

  轻轻地,轻轻地逗笑野花;

  轻轻地,轻轻地叩响我的花雨伞;

  轻轻地,轻轻地用“沙沙”话语同大地的对话??

  篇四:雨之歌说课稿

  一、教材简析

  地位:课文《雨之歌》是黎巴嫩诗人、画家纪伯伦的作品,是第二单元《组歌》中的第二首散文诗。本单元所选的散文诗都是作者由寻常事物激起的心灵之声。应让学生透过文字,去捕捉作家们的情感律动,去感受他们心灵的无限风光。

  内容:《雨之歌》一文属于散文诗。作者以优美的、精妙的语言歌颂了雨———无私奉献的爱的使者。在诗人笔下,雨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它们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时它们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人以启迪。

  二、学情分析

  本文的学习者是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朗读能力和语言鉴赏能力,虽然这种文体接触的还不多,但我相信,经过老师的适时点拨,学生能顺利完成本文的学习的。

  三、教学目标及说明

  1、 知识目标:

  (1)积累经典字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在反复诵读中,把握雨的形象,理解诗歌主题。

  2、技能目标:

  欣赏文章精妙的语言,学习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的运用。这是本文学习的重点与难点,主要借助朗读,品味语言来实现。

  3、 情感态度目标:

  朗读课文,体会散文诗中的的感情和美妙的意境。

  文中作者用满腔热情赞颂了雨———无私奉献的精神,正确理解这种精神,并把握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重点难点及其突破

  教学重点是通过深入的朗读课文,品味语言,把握雨的形象,理解诗歌主题来实现的。

  四、过程分析

  第一步: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请同学欣赏五幅下雨的图片,回忆关于描写“雨”的诗句,导入新课《雨之歌》。

  第二步: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通过朗读,完成对雨的形象的认识。一、听配乐朗诵课文,用心感受雨的美好形象。二、学生自读,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出示自学指导(一):自由朗读课文,以“ 的雨”的形式,说一说你听到了怎样的雨?学生合作讨论后展示。出示自学指导(二):合作探究1、文章中作者用了哪些事物来描绘雨?塑造的雨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2、作者通过雨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个环节借助朗读手段不仅使学生把握雨的形象,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第三步:品味语言,感悟文美。

  ( 1)赏析语言美。

  出示自学指导(三):品味赏析

  这篇文章的语言很美,美在诗人用词的精妙,美在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美在语句中蕴涵着诗人的情感。请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和同学们分享感受吧。

  以此引导学生品味文本语言,把握本文的语言特色,语言运用技巧。

  (2)赏析感悟美。这篇文章的感悟很美,美在诗人在歌颂雨的同时,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予我们人生的启迪。这个环节如果学生能自己发现这类的句子,就让学生自己说;如果学生不能快速发现,老师就适当点拨一下。

  第四步:巩固深化,练习仿写。

  请学生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诗人为何能够把一个非常普通的事物----雨,写得如此生动形象呢?首先是本文通篇都利用了第一人称的写法,其次是作者以丰富的想象来美化雨,而且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请学生们展开自己的想象,利用自己的表达能力,选择自己喜爱的大自然的某一种事物(如花、草、彩虹、雪等等),采用第一人称仿写一番。

  要求:采用第一人称;运用比喻、拟人或排比等修辞手法。

  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先写再读,然后师生共评。为了使仿写的效果更好,我布置了作业:将课堂上的仿写加以整理写在作业本上,至少仿写两个。

  最后,再次齐读,体会文章的韵味。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课堂结束。

  板书为了体现课堂学习思路,学习重点,且给学生留下深刻的美的印象,我是这样设计的:

  雨之歌

  纪伯伦

  雨 美

  语言美

  感悟美

  五、教法分析

  针对教材特点与学生情况,教学时先以优美的图片导入,通过听录音,学生自由朗读,教师范读,学生齐读等形式积累感性认识,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把握雨的形象,理解诗歌主题。在赏析语言上,给学生方法上的指导,即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体会多种修辞综合运用的好处,体会语句中蕴涵的诗人的情感。

  仿写这一环节,提高学生运用比喻、拟人或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能力。

  设计的各环节循序渐进,设计问题时有一定梯度,由感性认识逐步过渡到理性认识。

  六、评价分析

  在教学设计方面,力求教学目标符合实际,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教学内容力求结构化,生活化,整合化,尤其是注重了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整合。

  在教学实施方面,力求教学过程情境化,活动化,激活学生思维,大胆质疑,发表不同意见,以学生问题为出发点,形成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同时,关注方法指导,充分体现学科特点,做到因材施教。现代教育技术应用适时适度,试验操作科学准确。注意到学生参与的态度、广度和深度。教师语言力求做到生动准确,亲切有感染力,板书突出课堂重点内容。

  在教学效果方面,注意了三维目标的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