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括号》说课稿(2)

时间:2021-08-31

  《小括号》说课稿篇2

  【教材与教学目标】

  1、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74页例3及相关内容。

  2、教材简析:小括号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上编排的。

  同时,小括号的出现也可以增加试题的变化,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进一步掌握运算顺序。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小括号,知道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能正确计算含有小括号的两步加减混合运算。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创造”小括号的过程,初步尝试用符号进行数学表达和数学思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数学符号的简洁性,统一性,具有初步的符号意识。

  4、教学重点:理解小括号的意义,能正确计算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

  5、教学重点:理解小括号的意义。

【学生分析】

  在算式10—2+3上学生可能不知道怎样才能先算加法,这时通过让学生思考在算式中添加适当的符号,表示要先算加法,让学生亲身经历“创造”小括号的过程,理解小括号的意义

【教法和学法】

  关于教法

  1、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认知冲突感受学习小括号的必要性。

  3、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创造”小括号的过程。

  关于学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本节课的主要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和开展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能正确计算含有小括号的两步加减混合运算,并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预习旧知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利用课件动态展示例3的情境图:出示10个五角星,先减去2个,再剪去3个。

  2、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你能根据刚才的情境提出一个问题吗?学生独立思考回答:还剩几个五角星?

  (设计意图:通过两次剪五角星的直观操作为理解运算顺序积累感性经验)

  3、通过动手操作或画图,确定解题思路。先让学生用手中的学具代替五角星摆一摆或画一画,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小组讨论交流,确定两种不同的解题思路。第一种:先减去两个五角星,再减去三个五角星,最后还剩几个五角星?第二种:先算出一共减去多少个,再计算还剩多少个?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与画图,有利于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4、通过认知冲突感受引入小括号的必要性。

  首先请学生列出第一种算式:10—2—3=5,其次提出要先算“一共剪去几个”,再算“还剩几个”应怎样列式?学生回答:10—2+3

  学生思考讨论,这样列式可以吗?这样能先算2+3吗?

  (设计意图:围绕“10—2+3”能先算加法吗?进行讨论,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从而感受引入新的符号的必要性。)

  5、认识小括号,理解小括号的意义。

  (1)“创造”小括号,理解意义

  提问:你能在算式“10—2+3”中添加适当的符号,用这个符号表示要先算加法吗?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如—○□()等。

  (2)认识小括号,感受数学符号的统一性和简洁性。

  教师肯定学生的想法,提出()这个数学符号,并板书:小括号

  (3)使用小括号掌握运算顺序

  教师将小括号添上,提问:你能说说这个算式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吗?学生回答

  (5)总结提升:

  明确一个算式中含有小括号的应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让学生经历“创造”小括号的过程,并通过交流比较理解小括号的意义,按正确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三)达标测评,巩固提高1、完成“做一做”2、完成练习十七第3题3、专项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训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括号的作用,从而掌握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四)盘点收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小括号》说课稿篇3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中的《小括号》。我将从“学习目标的叙写、评价设计和学习流程”三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学习目标的叙写。

  我叙写学习目标的依据是:基于课程标准、基于教材、基于学情三个方面。

  1、基于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认识小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

  2、基于教材:

  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小括号》是在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解决问题》例2中出现,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重点是学会使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并了解小括号的作用。通过学生熟悉的购买面包的情境,解决“还剩多少个面包?”这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解决。使学生感受到不只是单纯的计算题有不同的算法,对于一个实际问题也可以有不同的解答方法,重在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在一年级新教材中,小括号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以及能解决简单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实际问题的基础上编排。从剪星星的情境入手,通过两种不同的解题思路,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感受小括号产生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再学习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计算,明确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最终落脚点是运算顺序,强调的是算法。在这里,小括号的出现,也增加了式题的变化,能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运算顺序。

  因此本节课的定位是让学生通过问题情境,感受小括号产生的必要性,经历“创造”小括号的过程,明白小括号的意义,知道有小括号的算式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会按照正确的顺序口算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式题。

  3、基于学情: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掌握了不含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并能解决简单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实际问题,有一定计算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基础。同时,学生在前面的口算学习中,会用圈、画等符号标注口算过程,这为学生“创造”小括号提供了素材。

  综上所述,遵循课标精神,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叙写以下的学习目标:

  1、会说出小括号的意义和作用。

  2、能用语言表达带小括号的加减法的运算顺序,会计算带小括号的加减两步计算。

  本课的学习重点:理解小括号的意义,知道有小括号的算式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能正确计算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计算。

  学习难点是:理解小括号的意义。

二、评价设计。

  评价,先于教学又推动教学。为了促使学习目标的达成,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我设计了以下学习评价:

  1、一小组为单位说一说计算加减两步式题,有括号的与

  没有括号的运算顺序。

  2、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和练习十七第3题。

三、学习过程。

  为了突出重点、分散难点,营造独立、自主的学习氛围,学习流程我设计了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复习导入。

  首先通过一分钟常规口算练习,将学生的计算训练落实到课堂中,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再通过一组加、减两步式题口算,回顾没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计算的计算顺序,为新知学习做铺垫。

  第二环节:引导与尝试。

  从三个层次进行新知教学。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通过课件动态展示教材74页例3的情境图,让学生直观感受生活情境中的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通过直观操作,为新知提供研究的素材,并为理解运算顺序积累感性经验。

  2、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形成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一种是学生熟悉的连减方法,列出算式并标出计算的过程,算出结果;另一种是先加后减的思路。在此过程中注重发散学生的思维,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并训练学生尝试用数学语言表达思维过程,抽象成算式,使学生经历从实物操作——表象操作——符号操作的思维过程。

  然后聚焦到“先加后减”的方法,通过尝试将两道算式写成一道算式,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不能先算加法该怎么办?让学生感受到引入符号的必要性,进而想办法“创造”符号,最后统一符号,经历“创造”小括号的过程,体会数学符号的简洁性、统一性,形成初步的符号意识。

  第三环节:总结归纳。

  总结归纳主要是促进知识结构的形成、新知识模块的建立、解题技能的优化和思想方法的提高。因此在学生经历了刚才的“创造”过程,已经初步明白小括号的作用,再通过几个式题练习,明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后,总结归纳出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第四环节:巩固运用。

  做一做:通过算一算、说一说、比一比,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有小括号的算式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没有小括号的算式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练习十七第3题:通过一道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运用小括号的意识和能力。

【《小括号》说课稿3篇】相关文章:

1.《小括号》说课稿

2.认识小括号说课稿

3.《小括号》说课稿范文

4.小括号教学反思

5.《小括号》教学反思

6.《小括号》的教学反思

7.《小括号》评课稿

8.《认识小括号》的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