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色花说课稿(3)

时间:2021-08-31

篇四:《变色龙》说课稿

一 说教材

  1教材内容与背景:

  《变色龙》是新教材八年级语文第一学期第八单元(外国短篇选读单元)中《契诃夫小说两篇》的一篇讲读课文。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的内容包罗万象,讴歌美好、神圣、庄严,鞭挞丑陋、污秽、邪恶。因其最能广泛反映社会生活,所以被称为“社会的一面镜子”。透过这面镜子,可以更好的认识社会,品味生活,感悟人生。

  契诃夫的短篇小说简练朴素,结构紧凑,情节生动,笔调幽默,语言明快,寓意深刻。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进行艺术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特别是身处底层的小人物),以此来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

  《变色龙》作于1884年,当时契诃夫刚刚24岁。作品发表前,正是新沙皇即位之后。新沙皇一上台,在竭力强化警察统治的同时,也搞了一些掩人耳目的法令,给残暴的专制主义蒙上一层面纱。1880年成立的治安最高委员会头目洛雷斯·麦里可夫后来当上了内务大臣,这是一个典型的两面派,人民称他为“狼嘴狐尾”。这时的警察再不是果戈理时代随意用拳头揍人的警棍了,而是打着遵守法令的官腔,干着献媚邀功的勾当。契诃夫刻画的警官奥楚蔑洛夫正是沙皇专制警察统治的化身。 作品主要通过精彩的对话和令人拍案叫绝的细节刻画了一个欺下媚上、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小警察的形象,巧妙地揭露和讽刺了俄国警察制度的反动和虚伪,批判了沙皇俄国的黑暗统治。

  2教学目标:

  《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稿)》对六至九年级的阅读要求是:能正确理解现代文化作品的内容;能用分析、归纳、比较、质疑等方法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自觉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具有初步的鉴别能力和评价能力。能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和知识水平,选择课外阅读内容,有持久的课外阅读兴趣。

  根据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要求,结合小说《变色龙》的具体特点,我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学习小说通过语言描写、细节描写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

  认识沙皇统治的腐朽黑暗,培养学生为人正直、表里如一的品质。在第一个目标中兼顾认知目标和能力目标;在第二个目标中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并希望在教学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渗透生命教育----培养学生为人正直、表里如一的品质。 3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导学目标和学生对小说所反映的俄国十九世纪社会现实缺乏了解的实际情况,本文导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对话中领会主人公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征,分析奥楚蔑洛夫这一形象折射出的社会现实,领悟其社会意义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1. 学情分析

  本文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对说的有一定的感知、欣赏能力, 能够自主梳理小说情节,对本文的作者也有一定的了解,这为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他们的阅读普遍较粗率,不能沉浸在文本之中,只凭感性认识,不能领会文章的精髓.所以需要教师积极的加以引导,才能使他们辩识出文章俯拾皆是的闪光之处.

  2. 教学方法运用

  叶圣陶先生说过:“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 自主阅读,就是在阅读教学中,彻底改变教师的满堂讲、满堂问和提问加串讲的注入式教学格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是思考力的培养者,不是知识的注入者。”要让学生自主学习,课堂就要为学生创设自主阅读的条件,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当中,我主要采取导读的方法, 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时间读书思考。同时根据本文故事性强,语言描写生动的特点,我将在学生充分领会奥楚蔑洛夫性格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朗读表演,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小说的语言,领悟文章的主旨。

三.说教学过程:

  明月直入,激发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了激发起全班同学学习课文的兴趣,也为了能够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我从作者介绍的角度设计了以下导语:

  同学们都知道契诃夫吧,他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之一,他塑造的许许多多的鲜活的人物到今天还活跃在我们心灵的舞台上.象我们学过的文章中命运悲惨的凡卡,卑怯委琐的切尔维亚科夫.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位新朋友-----变色龙.

  这个导入的设计能够使学生直接进入文本内容,同时又为进入课堂教学的第一个问题: (奥楚蔑洛夫警官为什么被称为“变色龙”? )做了必要的铺垫.

  身临其境,景情相生.

  这个部分的教学环节有两个,分别是: 初步感知,认识形象和研读品味,析疑探究期望使学生通过对奥楚蔑洛夫形象的深刻认识,多角度,全方位的折射出当时沙皇社会腐朽黑暗的现实,由浅入深的领会作者写作的意图.

  1. 奥楚蔑洛夫的变化态度坚决,毫不拖泥带水,什么原因让他变化。他究竟是什么样

  的人,做些什么事?(朗读第一段)

  2. 奥楚蔑洛夫穿着新大衣很威风,后来为什么又脱下来了呢?忽冷忽热,这有没有心

  理的原因?

  3. 怎么理解他面对赫留金的游刃有余、潇洒自如?

  4. 我们怎样给警官的本性下一个定语?

  5. 按照常理讥讽的对象应是奥楚蔑洛夫而不是赫留金,你怎么理解结尾的这个反常的细节,作者想通过这一点告诉我们什么?

  这五个层次提问设计,一把学生阅读的注意诱引到奥处理案件的奇特之处——根据主人身份判案上引导学生想象;二引导学生分析细节,揭露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三进一步认识奥楚蔑洛夫媚上欺下、见风使舵、反复无常的丑恶嘴脸;四是主题的集中体现,至此奥楚蔑洛夫变色龙的形象栩栩如生的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五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当时在广场上的人较杂,由于社会地位的不同,对所遇见的奥楚蔑洛夫警官处理案件,各人有各人的想法,因此,虽然同样的笑,但笑的内涵却大不一样,有的人可能笑赫留金事与愿违,他本来想得到一笔赔偿,结果却是一场空;有的人可能笑赫留金偏偏遇上了奥楚蔑洛夫这样的警官,他媚上欺下、见风使舵、

  反复无常一幅统治者奴才的嘴脸;有的人可能笑赫留金偏偏遇上了这样一条狗,如果这狗的主人不和将军沾上边,结果就不一样了;有的人可能笑这样的社会,一人得势,鸡犬升天;有的人可能笑当时穷人不如富人家的一条狗??等等,因此,只要学生言之有理,言之有据,都要给予肯定,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最后教师进行总结,从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当时背景的角度揭示人们失去是非观念的判断力,变得麻木不仁的可悲现实.如果时间充裕,还可联系鲁迅先生的作品对此做进一步的剖析,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认识。这五个层次的问题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理解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朗读涵咏,余味悠长。

  这主要是对应教案中的体验角色,由境悟情这个环节,由奥楚蔑洛夫变色的方法入手,具体的体会他每次变色时的境况和心理,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使所有的学生置身于狗咬人事件的时空之中,从情节到主题,细加揣摩后,形之动作,述之以语言,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具体的操作方式是:让不同的同学分别朗读奥楚蔑洛夫的语言,并评价指导,概括每次变色的不同目的和表现,并在板书中体现。之后再次涵咏,强调语气,语调,表情,动作的准确。鼓励个性化的表现。

拓展延伸,指导阅读。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曾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起的占多少。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课内的功效占30%,课外的功效占70%,这几乎是有识之士的共识。

  这是语文学科的特殊性,也是语文学科的尴尬之处。所以,教师在课堂应该抓住机会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针对我们学生普遍的阅读量不足视野不够开阔的现状,我设计了两个开放性的问题:

  一是你所认识的沙皇俄国社会。

  二是谈谈契诃夫小说的艺术特色。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也可以作为以后的主题阅读的相关主题。(小说阅读是我为学生确立的这个学期的课外阅读重点,教师会以开列书目,提供书籍的方式对他们进行积极地引导。如都德、莫泊桑、契诃夫都是相关的主题)

以读促写,沉淀积累

  主要是本着“以读促写”的原则,使学生能在阅读中思索,在写作中积累。养成深度阅读,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四.板书设计思路:

  预设与生成相结合。介绍变色的原因时,因为学生对时代背景并不熟悉,所以主要采取教师引导的方式,从“身份---本性---现实”的角度逐层进行分析,力争使认识全面深入;剖析变色的手段时,则鼓励学生自主分析,大胆表达。不用固定的语词限制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能够自由的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附板书设计:

  原因 身份 本性 现实

  变色

  手法

【变色花说课稿四篇】相关文章:

1.变色花教学反思

2.变色花实验作文

3.变色龙说课稿

4.《变色龙》说课稿范文

5.变色的蜗牛说课稿

6.达尔文和变色花阅读答案

7.变色的玫瑰花作文

8.《花钟》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