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说课稿解读(2)

时间:2021-08-31

一、激趣导入

  我以谈话送粽子的形式引出马上到来的端午节,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进而引出课题和传统节日。接着让各小组竟说知道的传统节日和具体在哪天,使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我们的传统节日,使接下来的教学紧密围绕“走进中国节” 这一主线讨论几个节日的民风民俗。

二、活动:走进中国节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重头戏,我设计成两大块,先以春节引路,安排了“漫画春节”引领学生走进“风俗园”交流春节中我们这里的各种风俗,然后走进“心语轩”倾听外地的人们回家过年渴望团聚的心声,并鼓励学生设计自己心中的过年方式。通过这些教学,从总体上让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用自己的智慧形成了许多独特的习俗和文化,寄托着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生在这些教学环节中一方面在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储备拓展,另一方面又在设计过年新方式时将传统和现代巧妙结合起来,体会到传统节日中传递的浓浓亲情及传承的千百年的传统文化。

  对于其他佳节的了解,我安排了第二个板块——“佳节絮语”。 教材上只列举了春节和端午节两大传统节日,课前根据大量的资料搜集,我在这方面进行了拓展和延伸,列举了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我们这里较有代表性的传统节日。为了使活动形式多样话,我安排了看图猜节日、小组共享搜集的资料、集体交流信息、“民风民俗小测验”这几个教学环节。这几个环节安排注重课堂是一个动态的生成,全员互动,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所收获。

  比如今天在课上学生从传统节日的传说、风俗、童谣、古诗等方面进行了横向的交流,较大限度地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在整个环节中,内容上我没有照本宣科,对春节的来历,年的有关传说、除夕夜怎么过等都没讲。直接关注学生的社会生活,我们这里的春节和年是两个概念,不像北方从腊月到元宵。而且,作为老师,不仅是教材的实施者,更是开发者,新课标明确提出了实施建议: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在学生的座位安排上,我改变了一般学科的课堂排组形式,以小组为单位就坐便于学生间的互动交流,也体现思品教学具有的亲和力和人文关怀。在激励机制上,我鼓励学生有类似小组形式的比赛,也有针对个人的发“红包”、“中国结”等富有节日风俗的奖品,意在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愿学、乐学。

三、总结延伸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绚丽多彩的传统节日及民风民俗有很多,不是一两堂课就能讲完的。因此,我选取了最贴近我们学生的汉民族的几个主要的传统节日风俗入手。即使是主要的节日也有侧重,春节最隆重,放在首位,花时较多,其次是学生喜欢的中秋、端午,其他节日则相对略讲。为了弥补学生课堂上掌握内容的局限性,我设计了“实践探索”,提供学生几个网站,让他们课后继续学习、了解,既是本课内容的延伸,也为教学下堂课内容做好准备。

  以上是我对这一节课的一点设想和尝试,当然,在课堂操作中留下了不少遗憾,比如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互动时间还不够多,教学语言、教学机智等方面有所

篇二:说课稿

  《八音刀》说课稿

  龙口一中C区 韩志兵

 一、文本与学情

  《八音刀》是80后作家邵孤城的小说,邵孤城,男,1980年生。2004年开始小小说创作,作品散见于《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百花园》《芒种》《北方文学》等刊物。现居古城常熟。

  现代社会需要现代精神,更需要对社会人生的辨别思考能力,这些需要都可以围绕文本和教学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实践。因此,抓住这一契机,运用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把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文本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掌握字词,识记作家作品,了解邵孤城小说的特点,了解与“八音刀”有关的传统文化知识。这些是打好基础,扩展知识面的重要途径。

  2、能力目标:分析人物形象,梳理小说情节,概括小说主题,赏析小说的特点及写作用意。这是本文的重点目标,目的是让学生读文本,通文意,品文情,为提高语文素养服务。

  3、情感目标:通过分析剃头张父子的形象,启示学生如何做人。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三、教法与学法

  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老师的点拨是必要的。这节课施行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采用诵读法、小组讨论法,并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

  总体思路:本课的教学安排是利用课下自读文本,解决字词,通过学案提供材料了解有关背景,用一课时训练思维和表达,陶冶情操,启迪思想。

  第一个环节 ,导入:中国抗日战争,是20世纪中期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全面战争,战场主要在中国大陆。抗日战争对中国造成了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战争过程中民众的国家观念得到了增强,战争的胜利极大的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在这场战争中,许许多多的热血志士怀揣英雄使命重上抗日战场,用血与火之歌,谱写生命的辉煌。同时,也有许多的小人物,用自己的生命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可歌可泣的故事,如最近热播的《火线三兄弟》《上阵父子兵》等影视剧中的小人物们,今天我们欣赏的小说《八音刀》,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

  第二个环节,解读文本:

  活动一:整体感知

  1、读文本,在学习小组内检查字词、梳理小说情节,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整体把握文意。

  活动二:问题探究(小组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一、重点突出作者的80后背景,可与郭敬明等青年作家作比较。

  现代的社会很浮躁,现代的青年作家多描写校园爱情、魔幻等题材,抒发忧伤、叛逆、颓废等情绪,表面上看,作品个人化色彩浓厚,实际上这是一种伪自我,在卖弄个人的同时,背后都有种挥之不去的铜臭味。像邵孤城这样的能以思考的状态平静地写传统写历史的作者已经很少见了。

  二、这篇小说的主题探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归纳:

  1.传统技艺的精妙绝伦。2、传统精神的重塑与回归。3、小人物在困境中的取舍与挣扎。4、战争给人类带来灾难。

  三、作者为什么选择这样一个主题?

  我们这个时代,过分追求经济利益,过分突出个人,年轻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处于迷失当中,精神空虚,有必要选择这样一个主题来引起人们的思考。

  四、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个主题的?

  1、通过塑造剃头张父子这样的人物形象来展现

  2、通过巧妙的情节来展现。(题目的作用,伏笔的运用,结尾的去留)

  五、作业

  利用假期观看《火线三兄弟》,写出影评,从人物形象及剧情着手。

  六、板书设计

  八音刀

  人物形象分析 剃头张(父与子)

  情节安排

  板书设计展示出文章的脉络结构,反映出学生探究的过程和结果。力求简洁、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