矩形性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时学习的内容:矩形的概念及性质,是在学生已经学过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性质及判定的基础上进行的,是这一章的重点内容之一。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而后面要学的正方形又是特殊的矩形,所以它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延伸,又为后面学习其它特殊平行四边形提供了研究方法和学习策略,为今后学习其他有关知识奠定了基础,起着承上起下的重要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渗透着转化、对比的数学思想,重在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因此,在知识和能力培养上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⑴ 知识与技能:掌握矩形的概念、性质及识别方法,并会初步运用矩形的概念和性质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⑵ 过程与方法:在探索矩形性质和识别条件的过程中,渗透从一般到特殊、转化归纳、类比迁移的数学思想,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体验探索与创造的快乐,感受数学的美感。
3、教学重难点
⑴ 重点:掌握矩形的性质定理。
⑵ 难点:运用矩形的性质进行证明与计算。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形、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积累了一定的几何图形方面的知识,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矩形的特性,就显得比较容易。但从定义推导出性质的方法是学生感到陌生和新奇的地方。八年级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思维比较活跃,理解模仿能力较强,对新的知识充满着好奇、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在矩形的性质和识别条件中,又有许多颇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既能学到科学的探究方法,又能体验到探究的乐趣,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教法选择
本课时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主要采用小组学习、讨论交流、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即“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归纳应用”的模式,力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媒体资源选择
学生:三角板、量角器、长方形纸片。
教师:平行四边形教具、矩形纸板、PPT课件。
五、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设疑导入
提出问题:(课件演示)在庆祝元旦活动中有一投圈游戏,四个同学们分别站在一个长方形(矩形)的四个顶点处,目标物放在哪个位置,对每个人都公平呢?为什么?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爱的游戏活动引入新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娱乐活动中,让学生很快融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并能感受到日常生活与数学紧密联系着,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复习导学 形成概念
1.复习平行四边形性质:(课件演示)
2.推动平行四边形活动木框上边的D点
(1)问题:你发现什么?(引导学生观察)
木框随四个内角大小发生变动,但仍保持平行四边形形状。(为什么)
(2)在推动过程中,当一个内角变为直角时,木框形状为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即为小学已学过的长方形,现称为矩形。(学生配合教师推动框架,测量角度)
(3)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课件演示)
3.展示生活中关于矩形的图案。(学生举例)
木门、纸张、电脑显示器等。
【设计意图】通过实物展示、课件演示、动手操作,使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变为矩形的形成过程有一个连续完整的认识,感知到矩形的形成过程是平行四边形的一个角由量变到质变的变化过程。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自主探究 归纳性质
1.矩形的性质:
(1)复习归纳
由上面教学过程中知: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记作矩形ABCD. 矩形既然为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则它必然是中心对称图形,故具备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引导学生复习从“边、角、对角线”上给出的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这些性质也是矩形所具有的性质。)
边——对边平行且相等;角——对角相等;对角线——对角线互相平分。
(2)探究矩形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与区别:(矩形除了上述性质外,本身还有什么独有的性质呢?)
①它是否为轴对称图形?(学生用长方形纸片折叠,发现它也是轴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即两条通过对边中点的直线。)
②测量矩形的四个角及对角线看看有什么特征?(学生继续探究)
(3)总结出矩形的性质:(课件演示)
① 边:矩形两组对边平行且相等;
② 角:矩形四个角都为直角;
③ 对角线 : 矩形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
④ 对称性:矩形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
【设计意图】在复习平行四边形性质和探究矩形性质时,都是引导学生从“边、角、对角线及对称性”入手探究,并通过适当的类比迁移,数学说理,来分析矩形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与区别,进而揭示矩形的概念和性质。这样既符合平面几何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和认知规律,又便于学生加深对矩形性质定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突出了本课时的教学重点。
2.回答课前的情境设疑。(课件演示)
3、讨论交流 探究新知。
(1)如图,矩形ABCD的对角线AC与BC交于点O,请找出相等的线段,并说出理由。(课件演示)
在矩形ABCD中,AC与BD
交于O点,则BO是Rt△ABC中的一条怎样的特殊线段?它与AC有怎样的大小关系?
学生小组讨论得出: BO是Rt△ABC中AC边上的中线且
AO=CO=BO=DO=AC=BD
即在Rt△ABC中O为AC的中点,则BO=AC.由此得到直角三角形的.一个性质: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2)从以上矩形ABCD的两条对角线AC、BD把矩形所分成的四个等腰三角中,不难看出:△AOB≌△COD,△BOC≌≌△DOA.
【设计意图】在探究直角三角形性质时,引导学生从矩形的对角线入手,借助于多媒体课件演示,学生易观察出在Rt△ABC中BO =AC和四个等腰三角形,并正确运用数学语言进行推导判定,这样符合由一般到特殊再到一般的认识规律,使学生较自然的获得数学知识,较好的突破了本课时的难点。
(四)应用举例 加深理解(课件演示)
(1)、讲解例1:如图,矩形ABCD的两条对角线相交于点O,∠AOB=60°,AB=4㎝,求矩形对角线的长.
解:∵ 四边形ABCD是矩形,
∴ AC与BD相等且互相平分.
∴ OA=OB.
∵ ∠AOB=60°,
∴ △AOB是等边三角形.
∴ OA=AB=4㎝.
∴ 矩形的对角线长 AC=BD =2OA=8㎝.
(2)、 由例题变式:如图,在矩形ABCD中,AC与BD相交于O,四个小三角形的周长之和为86cm,AC的
长为13cm,试求矩形的周长.(先让学生独
立探索,再教师引导,师生合作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对例1的改编,涵盖的知识更为全面,内容更为丰富,学生探究起来会更有兴趣和信心。加之师生间的合作交流,能让学生学会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推理与计算问题,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本课时的知识目标。
(五)分组练习 巩固提高
A组题:练习课本P95第2、3题,P103第8题。
B组题:(1)矩形OABC中,OA=10,OC=8,在AB边上选取一点D将△OAD沿OD翻折,使点A落在BC边上,设为E点。①求CE的长。②求AD的长.
(2)在矩形ABCD中,两邻边AB、BC之比为3∶4,矩形的周长为28. ①求AC之长;②作BE⊥AC于E,试求BE之长.
【设计意图】A组题来源于课本,注重所学知识的巩固落实,B组题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延伸相关知识,这样,有利于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学生各有所获。
(六)课堂小结
1、本课时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何收获?
2、矩形的性质有哪些?(课件演示)
(1)两组对边平行且相等;
(2)四个角都为直角;
(3)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
(4)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
六、板书设计
矩形的性质
1、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
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2、性质:
(1)两组对边平行且相等。
(2)矩形四个角都是直角。
(3)矩形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
(4)矩形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
3、推论: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七、评价与反思
1、本课时通过把问题设置到实际情境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活动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探究活动中,借助于课件和实物演示,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使抽象的数学变得可及可见,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矩形是在平行四边形的前提下定义的.从定义出发,首先应该肯定矩形是平行四边形,但它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特殊之处就是有一个角是直角.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采用运动方式探索矩形的概念及性质,用课件和教具演示由平行四边形到矩形的演变过程,得到矩形的概念,并理解矩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符合由一般到特殊再到一般的认识规律。即,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共性),还具有它自己特殊的性质(个性)。在探究性质的过程中始终抓住“边、角、对角线”这几个平面几何中的基本元素进行比较归纳,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便于学生学习、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矩形性质说课稿】相关文章:
3.分数性质说课稿
5.矩形的判定说课稿
7.铁的性质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