吆喝说课稿

时间:2021-08-31

  一. 说教材

  1.教材内容

  《吆喝》写的是现实中业已渐行渐远的“生活交响曲”质朴简单,但趣味良多。《吆喝》一文介绍了老北京城街头商贩的吆喝声,那看似平凡、简单,不为人所关注,甚至厌恶的吆喝声,对作者来说,却大有文章,在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美好的回忆和怀念之情。学习本文,要使学生体味到自身日常生活中蕴含着无穷的乐趣,感受到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进而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同时,在老北京城,各种吆喝声随处可见,五花八门,但作者介绍起来却条理清晰,杂而不乱,学习领悟作者高超的组织材料的手法,以及品味本文的语言特色,是这篇文章的重点所在。但是,如今的中学生对于旧式的“吆喝”是陌生的,这就为教学带来了难度。为此,教师可以借助录音、录像等媒体来让学生直观感受,增加学生对“吆喝”的了解,教师还可以根据当地条件,设计有关活动,如让学生走上社会,走上集市,倾听吆喝,搜集、调查、整理甚至可以学上一两句当地的某种“吆喝”。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认识、感受、热爱“吆喝”这门艺术。往昔生活片断,人生的种种印象都仿佛都随着这吆喝声而鲜活起来。本文以平易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引人体味蕴含的浓郁的生活情趣。

  2.教学目标的设定

  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方面,要注意语言的感悟和积累,揣摩品味文章平易而又生动幽默的语言。理清文章思路,学习作者合理介绍说明纷繁复杂事物的方法。是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角度,应注意结合课文介绍的北京吆喝声,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独特的魅力。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理解感受“世间万物皆学问,零零总总成文章”的生活真谛。

  整体把握文意,学习作者合理介绍说明纷繁复杂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探究性学习的能力,通过速读、默读等方法把握文章脉络是学习重点。创设意境体味文章蕴含的浓郁的生活情趣,树立文化大观念,做生活的有心人,是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

  1. 结构、层次:从学生活动角度主要设计为三个环节:快速阅读——深入研读——选点品读。

  2. 思路、理念:为了贯彻新课程标准上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教育理念,我十分重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学习习惯,采取圈点勾画法、交流讨论法、读写结合、情景体验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自主的对课文进行研读,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再创造”,让学生整体动口说动笔写,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合作学习精神。

  ①引导入境尽量简洁明快自然得体。

  ②明确目标为的是减少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无效思维,并有利于学习活动中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③阅读方法的指导,重在学生体验,新课标认为“学习的过程是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教师应该教学生阅读的方法,这是重点之一,而且是下一环节的基础,要视学生情况舍得花时间,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形式要多样。

  ④提问探究,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这篇散文的写法及风格,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言材料,提高其整体把握、概括提炼的能力,做到从语言品味中领悟内涵,指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动心地学习语言。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伙伴间的`互动互生是最接近‘最近发展区’的。”因此,这环节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允许并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勇于提问质疑,讨论争辩。

  3.手段及依据:教学手段方面,设想运用简单课件辅助教学,做到实用、有效,不搞花样。提供文字材料以提示重点作资料参考,图片画面的运用也仅为激发联想想像而设,坚定语文课堂“文本学习为主,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教学立场。

  《吆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旧时“吆喝”的内容、种类、作用,把握文章的结构。

  2.培养调查能力、收集整理能力和表演能力等。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上集市调查、收集、整理如今当地的种种“吆喝”,研究其规律、特点及价值,探讨其中包含的民风民俗等。

  2.行动法、讨论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热爱本土民俗文化的情感。

  2.归类记录类似“吆喝”的口头文化遗产,为抢救文化遗产工作做一点贡献。

  【教学重难点】

  1.品味京味语言,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2.分析文章结构,学习本文在材料安排及过渡方面的技巧。

  3.开展语文活动,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

  1.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掌握“读一读,写一写”中列举的词语的音、形、义。

  2.提前一周到所在城市的街道上去搜集本地商贩的吆喝声,并做简单的书面描述归类和评论。

  教师

  1.搜集当地的一些吆喝声,并进行归类。

  2.借助录音、录像等媒体来让学生直观感受,增加学生对“吆喝”的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一周的搜集都搜集到哪些本地商贩的吆喝声呢?请做简单的描述和评论。(教师播放录音、录像)。吆喝声于无心人听来,或许顿生厌烦,而在有生活情趣的人听来,却是优美动人的音乐,尤其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一切都深深烙进心灵深处成为一种美好回忆的时候。今天我们走进萧乾的《吆喝》,从作者缓缓的追忆中体味愉悦和怀想,体味生活中蕴含的浓郁的情趣。

  二.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三.学生默读课文,探讨以下问题。

  1.课文写了很多吆喝声,与同学的介绍相比,课文的内容似乎更为丰富、复杂。那么,作者又是如何做到条理清楚、杂而不乱的?作者是按什么样的顺序组织起来的?

  明确:吆喝声首先是按从早到晚的顺序,其次是按一年四季的顺序介绍。

  追问:作者写从早到晚的吆喝声,具体写了哪些叫卖声?重点又写了什么? 学生朗读相关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

  明确:作者从早写到晚。写早晨吆喝卖早点的:大米粥、油炸果的和卖新鲜蔬菜的、卖青菜和卖花儿的。写白天卖日用百货和修理各种家具的,这就更热闹了。然而重点是写晚上。北京胡同的晚上好不热闹:卖夜宵的,唱话匣子的,用凄厉动人的叫喊讨饭的,真是应有尽有。这一层作者重在写出北京胡同里小贩的叫卖声持续时间之长,种类之多。

  2.课文思路清晰,这要归功于语段之间的衔接过渡语句,它们像路标一样,标示作者的思路,请找出本文衔接过渡的语句并谈谈其作用。

  ①“囿于语言的隔阂,洋人只能欣赏器乐。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这一句很自然地将话题由北京商贩运用“乐器”招徕顾客转到口头叫卖,扣住了文章标题“吆喝”。

  ②“可夜晚过的,并不都是卖吃食的。”从卖吃食的转而谈论三种夜间吆喝:唱话匣子、算卦盲人、乞丐。

  ③“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从“一日”转到“一年”。

  ④“叫卖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是对吆喝的一种评论、概括。对吆喝的叙述介绍自此开始转向对吆喝的评价品析。

  3.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介绍了北京的吆喝声所代表的经营品种,介绍了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表现方式以及音韵节奏等。从中流露出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那就是愉悦和怀想。

  4.按课文思路分段,概括各部分内容。(见板书设计)

  四.品味语言

  1.试比较下列两个句子,说说哪句的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甲)只要兜里还有钱,一听到卖烤白薯的声音,就买一块。一路上既可以取暖,到学校还可以拿来吃。

  (乙)只要兜里还有个制钱,一听“烤白薯呀真热乎”,就非买一块不可。一路上既可以把那烫手的白薯揣在袖筒里取暖,到学校还可以拿出来大嚼一通。

  明确:(乙)对吆喝的描写,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来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读者从这门“戏剧性”的艺术中,听到那些奇妙无比、特色鲜明的“声乐艺术”,走进富有京城特色民俗风情的世界。

  2.品味本文语言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特点。(学生自选例子品析)

  五.探究活动

  1.让有特长的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叫卖声,学生从中体验吆喝的民俗内涵。

  2.吆喝其实是一种广告,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类广告在逐渐消失。但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自有其独特的魅力,应该注意抢救。你不妨把家乡的吆喝,或者类似吆喝的口头文化遗产记录下来,为抢救和保护工作做点贡献。

  六.小结

  本文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道风景——吆喝,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让人不由自主地品味到生活中蕴涵的浓郁的情趣。此外,文章在结构的安排上也颇有独到之处。

  板书设计

  (1—3) 引出话题(乐器表演 声乐表演)

  (4) 介绍吆喝声

  吆喝 (5—9) 从早到晚

  (10) 一年四季

  (11—14) 对吆喝声进行评价品析

【吆喝说课稿范文】相关文章:

1.《吆喝》说课稿范文

2.吆喝的说课稿

3.吆喝说课稿

4.《吆喝》语文说课稿

5.《吆喝》的语文说课稿

6.吆喝说课稿模板

7.《吆喝》的说课稿设计

8.初一语文《吆喝》说课稿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