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和磁上课评课说课稿(2)

时间:2021-08-31

2、教材内容特点:

  本课是在实验的基础上介绍电流的磁场。通过奥斯特实验和通电线圈的实验来概括磁场的存在及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的结论,具有较强的探索价值,因此本节内容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二、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了简单的电现象和磁现象的有关知识,对磁铁、磁极、磁性有了初步知识,对学习电流的磁场这一新知识已有了认知基础。从对磁体周围的磁场的了解到了解电流周围的磁场,学生会有一种强烈的心理愿望,渴望了解究竟。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过程与方法

  做通电直导线和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能够通过分析建立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科学史上发现电产生磁的过程,意识到留意观察、善于思考品质的重要。

四、教学重、难点:

  《电和磁》是科教版六下第三单元第一课时,也是学生第一次感知电和磁的关系,所以在本课堂教学中我把教学目标的重点定位是:如何让通电直导线使指南针发生明显偏转的实验讨论和操作;教学难点定位是:让通电导线使指南针发生偏转实验的提出、操作和、观察和思考。

五、教法与学法:

  教法:问题启发、点拨引导。

  学法:实验探究、讨论归纳。

六、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电池、电池盒、小灯泡、灯座、导线、指南针、线圈等。

  老师准备:电脑、课件等。

七、教学流程设计:

1、情境引入新课,提出问题:

  在正式上课前,我设计与学生谈话的内容为两个问题。1是不接触指南针,你有什么办法使指南针的小磁针发生偏转?2是为什么会使磁针发生偏转?这些问题的提出一是为了复习磁铁的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之后“分析磁针发生偏转的原因”这一环节作铺垫。

2、实验探究,总结规律:

  谈话引入:

  在100多年前,电与人类的生活是完全无关的',电只用于实验中。直到1820年,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做了一个有名的实验才为人类使用电打开了大门。奥斯特做了什么实验?他有什么发现?我们也来做一做这个实验好吗?

1.通电直导线使指南针磁针偏转的实验。

  (1)让学生先组装一个点亮小灯泡的电路,说说电流在电路中是怎样流动的(从电池的正极开始,依次流过电路再流回电池的负极)。

  (2)简述奥斯特做的实验。要求学生用小灯泡电路中的导线来做这个实验,并示范实验方法。要求学生观察:接通电流,有什么现象;断开电流,有什么现象。

  (把拉直的导线靠近小磁针上方,接通电流,看到小磁针转动了,指的方向偏离了南北方向,我们说小磁针偏转了。断开电流,小磁针回复到南北方向位置。)

  (3)让学生多做一会儿实验,学生可能有更多的发现。如通电导线离磁针远近不同,磁针的偏转程度会不同;导线在磁针下方磁针也会偏转,但方向相反;把导线顺着磁针移动,各处都一样??如果希望学生能有些新的发现,教师可以做一些启发提示。

  (4)提出问题,用什么办法使磁针偏转得多些呢?

  拿掉小灯泡,保留开关,安装短路的电路。提示把一切准备好以后再通电,看到现象后马上断开电路。这一点,教学中特别要提醒学生注意。

  (5)分析观察到的现象时要注重培养学生作出解释的能力。不要简单地就得出“电生磁”的结论,而要学生把新现象和已有知识联系起来说出理由。教师要反复追问,怎么就认定是电流产生了磁性,而不是其他什么原因呢?此时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过去的经验,怎样做才能使小磁针发生偏转。

  通过研讨,要启发学生明确认识到,只有铁或磁铁才能使小磁针发生偏转,而导线是铜的,磁针偏转不可能是导线的原因。接通电流,磁针偏转;断开电流,磁针复位,应该是电流产生了磁性。

2.通电线圈使指南针磁针偏转的实验。

  (1)用导线在手指上绕线圈,简单方便。也可以用导线在1号电池上绕10圈左右做线圈,那样会大小统一而且更整齐。

  (2)通电线圈产生的磁力比直导线强多了,用线圈靠近指南针,多数情况下指针都会明显偏转。教学中无须指导学生怎么放线圈,而让学生自己去试,线圈怎么放指针偏转角度最大。实验中,学生说不定会在头脑中把通电线圈与磁铁建立某种联系。

  通过实验,学生自己会发现:线圈立着放,用线圈的平面靠近指南针,或者把线圈套在指南针上,指针偏转角度最大。

  (3)在检测一节废电池有没有电之前,必须用小灯泡测试废电池确实不能点亮小灯泡了。

3、课堂小结,总结探究结果,体验成功。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对于“电和磁”你还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八、板书设计:

  略

篇四:磁现象评课稿

  磁现象评课稿

  从整堂课来说,吕慧娥老师自始至终都是以和蔼可亲的教学风格创设一种亲切温馨的氛围,鼓励性的话语,构成了富有成效的课堂教学过程,亲切又温暖。本节课有以下几个亮点:

  1、新课的导入别具匠心,自然新颖,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求知欲。

  2、教学环节设计合理,重点、难点突出。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启发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问题设计具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通过开展学生小组活动,科学实验,使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所设计的实验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本节的探究实验,从易到难,一步一步引入到磁现象的应用和作用,使学生一开始就处在深厚的学习兴趣中,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对磁现象的应用知识的讲授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物理理念。

  3、自我归纳小结。本节以“今天我学到了什么”作为总结,这不仅培养学生发现规律的能力,也是方便老师对整堂课做一个自我监视,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的板书 ,可以找到本堂课知识点的缺失,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让学生对本节的知识又一次的记忆和掌握。

  4、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活跃,形成积极的未知态度,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使用合理,达到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的有效整合。

  建议:1、课前引入实验使用的铁钉如果有颜色后面的学生会看的更清楚,效果更好。

  2、提高课堂掌控能力,如在小组展示实验时,要求其他小组要注意听,学习别人的实验方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