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语文说课稿(2)

时间:2021-08-31

  1、 学习词义 :(1)“寒蝉”“初”“念”“堪”等词的意义。

  (2)“留恋处兰舟催发”的“处”应做何解?与“今霄酒醒何处”的“处”相同吗?

  (3)“此去经年”课本注为“一年”,你认为正确吗?请说明理由。

  质疑:学生互相质疑解疑。高二学生可培养这种质疑的态度与自已通过查找书籍解疑的能力。

  2、讨论:这首词写了什么景,抒发作者怎样的感情。上下片各写什么内容。

  视学生讨论的具体情况点拔。结合板书理解此词的主要内容,作者的感情和结构。从整体上初步把握词的内容和结构,相对而言,这还是一种浅层次的理解,并不是难点。

  四.赏析:第一环节:角色模拟,知识内化 想象画面展现场景描述意境训练:让学生想象作者描写的情景并把它描述出来。 以便唤起历史意识,用历史的本来面目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也就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模拟、去体验,充分体现知识的选择性和过程的体验性。

  模拟一:自我品读,感悟词境。

  首先,分组自学、问题导学、我点拨、共建和作探究的平台。使学生理解词的感情基调、思想内容、表现手法。

  其次,进入角色、引导学生配乐、绘画,让学生各抒已见,激励学生积极思维,发挥丰富的想像,展示学生艺术天赋。然后学生讨论质疑,音乐是激昂还是舒缓、是豪迈还是低沉;感情是否浓重、凄婉;场面是否依恋、悲烈,在学生提出种种设想后,教师点拔、归纳、整合本词低沉的感情基调。

  模拟二:寓情于景、虚实相济。

  首先,让学生结合学生的绘画作品、网络动画《雨霖铃》,来欣赏本词。让学生探讨“寒蝉”、“长亭”、“骤雨”会给人一种什么样的离愁感受;“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用什么手法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动静交织的心态;“杨柳岸晓风残月”体现出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本词有上、下两片,哪一片是实写呢,哪一片是虚写呢;情节上可分别前、别时、别后,哪一个情节是实哪一个情节是虚呢,从这些虚实中我们看到了两人怎样深厚的情感,如何的难舍难分啊!我引导学生入情入景,沉浸在诗情画意之中,把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让整体学习过程充满生命的跃动。

  其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把本词改写成记叙文或散文。把学生分成几组,交换写作内容,互相借鉴,指出与词境相符或不相符的地方,可以提出质疑,围绕词的意境、思想情感、表现手法来评议,也可以肯定小作者的'优点,既深化文章,达到了教学的延伸,又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第二环节:交换空间,在线交流。

  鼓励学生敢于大胆设疑,展开思想交锋,通过我的引导使学生体会文学作品带来的心理愉悦,认识到对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重视高中语文的文学鉴赏。

  问题1:柳咏是否只沉醉于个人情感,而不关注社会呢?

  问题2:“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如何理解,就真的没有朋友可交流了吗?

  问题3:“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表现出作者什么样的心情,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吗?

  问题4:“良辰好景”为何是“虚设”,作者对生活感到没有意义了吗?

  第三环节:提升自我、意义建构。

  诗词是古人语言的浓缩品,也是作者生活的缩影,包含着作者的人生态度、礼仪习惯、人生理想等等,教学中要实现历史与现实的契合,达到反思历史、透视前人、认识自我的层面。通过把历史时空交换延展到现实世界,让学生感到前人的生活是鲜亮的、传承的,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种超越时空的快感,从而体现学习内容的生命活力,让每个学生在涌动的生命热浪中完成对知识的建构与情感的升华。

  1、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

  注重其与“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概念的联系,主要让学生明确在文学鉴赏评价中经常使用一些近义概念。

  2、赏析名句:“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1)问:看似寻常的两句词,何以冠以“千古俊句”?改为“今宵酒醒何处,芳草地晓风残月”如何?

  此环节需要相机点拔,学生很有可能出现“有所感却说不出”的情况。要通过诱导让其品出名句的魅力所在。

  (2)教学目标:名句鉴赏是诗词鉴赏的一个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先从语感入手,让学生按自己的感受来说。让学生理解意象与意境的关系:意境由意象组成。而意境制约着其中的每一个意象。一个成功意境中的诸意象几乎是无可置换的。

  (六)背诵

  学生互背互检,要求当堂能背诵。

  (七)课堂练习

  1、王国维有一句很著名的话“一切景语皆情语”,试分析此词中写景的词句以及这些词句所抒发的感情。

  2、作者在写这三个场景时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3、自古以来写离愁别绪的诗非常多,大多都能注意情景的结合。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前者写别前的环境,后者写别后之景,但给人的感觉却没有此词写离别写得这么曲折详尽、缠绵细致,意境深远,试讨论此词在写作技法上有什么突出之处?

  点拔:1、抓住文中的三个场景,“别前”“别时”“别后”,进行分析。

  2、如学生有困难教师可用前三句作示范分析:前三句几乎纯用典型景物刻划别前环境氛围,写景为主,而又笔笔含情。

  3、引导学生从文体入手,“词”相对于“七绝”来说,篇幅较长,它要求而且允许作者拓展笔墨,充分抒写自己的思想感情或表现一个比较完整的过程。

  (八)总结:(结合板书总结)

  1、词的主要内容;2、艺术特色;3、名句鉴赏方法;

  板书设计: 雨霖铃

  别前(实)--情语:执手相看泪眼

  景语 情景交合

  情语 实写:寒蝉 骤雨 虚实相济

  别后(虚)--景语 虚写:烟波 烟暮  (九)布置作业:让学生将此词改写成现代诗。

  (十)教学反思

  从传统知识灌输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到强调学生是认知主体的认知学习理论,再到重视意义建构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说明教育理念在不断推陈出新。但我个人认为:无论哪种理论、理念都要切中教学实际,符合学生实际,结合教育资源实际,不要惟理论而理论,惟理念而理念。本课采用的方法、理论不知当否,敬请各位专家、同仁批评指正、不吝赐教。

【雨霖铃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1.《雨霖铃》说课稿

2.雨霖铃说课稿

3.《雨霖铃》的说课稿

4.说课稿之雨霖铃

5.高中语文必修课文《雨霖铃》说课稿范文

6.雨霖铃的说课稿

7.雨霖铃说课稿范文精选

8.《雨霖铃》说课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