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绿记》说课稿5篇(2)

时间:2021-08-31

  《囚绿记》说课稿篇2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囚绿记》,我说课的内容包括七个方面:说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说学生、说教法、说学法、教学过程与教学设计、作业设计、板书设计几个方面,下面一一展开: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地位:《囚绿记》是我国现代作家、翻译家陆蠡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写成的一篇咏物抒情的散文。课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的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颂扬忠贞不屈的气节,抒发了对黑暗的憎恶,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由于它的写景状物很有特点,表达情意含蓄蕴藉,很适合中学生朗读、赏析。人教版则将它放在高一必修Ⅱ,与《荷塘月色》、《故都的秋》、一起,组成“阅读鉴赏”的第一单元。

  作用:本篇课文主要让学生学会抓住景物特点,运用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让学生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热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永向光明,顽强抗争的精神的歌颂。

  2、教材处理: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是教导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课程、是教师通过语文教学,教学生学语文、读语文、讲语文、用语文的课程。"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新课程下的教学理念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所以我对教材的处理做了大胆的突破,不是面面俱到,而是把重点放在在朗读中理清文章结构,在鉴赏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注重对文本的解读。本人在反复诵读本课的过程中发现,本课的第5自然段特别适合用来开展诵读指导,因此,在诵读环节重点放在第5自然段。指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关键词圈点批注,欣赏品析,形成阅读的能力。同时,紧扣本单元“写景要抓住特征”这个写作主题,在教学过程中着重体会本课象征、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把难点放在拓展引申环节上,让学生对本课的主题作个性化解读。

二、说学生

  高一的学生基本能把握课文的内容。从初中到高一他们接触了不少美文,多数对散文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有所感悟。但他们有很多人没有很好的阅读习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渗透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农村中学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较弱,也没有阅读方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用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表达。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地去相信学生。还要收放得当。同时培养学生通过优美的语言获得作者思想感情的体会和对课文美的感知,再结合写作要求力图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三、说教法

  本课试图用多媒体手段来增加我的课程容量以及课堂的美感。在指导诵读中加以音乐的伴奏,陶冶情操,加强对文本的理解。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鼓励学生个性化的多元解读,充分肯定其发现与感悟,使学生既有学习的信心又能接受理性的建议。圈点批注、讨论、点拨,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完成对文本的解读。

四、说学法

  “授人以鱼,仅享用一时,而授人以渔,将受用一生”。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为此我设计如下学习方法:朗读——讨论——欣赏——仿作。依据对话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老师先用示范引导学生圈点批注和探究问题,然后学生课堂互动交流。抓紧文本,反复诵读,圈点批注和问题探究,这样才能够有效地解决学生在阅读方法上的难题。这种方法的选择,尊重了学生的个体阅读,尊重了学生交流发表探究成果的心理需求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

五、教学过程与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情景导入

  (二)释题

  (三)初步感知

  (四)合作探究:

  1、自由发言。

  2、共同研讨

  (五)主题归纳

  (六)拓展引申

  (七)作业布置:

  合作探究这个环节的设计思路:

  1、自由发言:

  读一读你最喜欢的语段或语句,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重点把握:记叙、议论、抒情、描写相结合的手法以及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2、共同研讨:(重点把握象征、以小见大的手法以及对主题的解读)

  主题思想方面的设计思路:

  1、不任意发挥,不一定要想到民族气节、爱国情怀等,要做个性化解读。

  2、主题:作者通过写在孤旅生涯中“囚绿”的故事,通过赞美窗前一株永向光明、“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常春藤,颂扬忠贞不屈的气节,抒发了对黑暗的憎恶,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

  对拓展引申环节的设计思路:

  1、设计问题:本文给你什么样的深刻的启示?

  2、设计思路:这个问题设置是为了引导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一个课堂总结,引导学生从写作手法与人生启示方面进行思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是对主题的进一步个性化拓展,引导学生思考人生问题,突显作品的现实意义。

六、作业设计:

  试着借鉴本文的写法,调动你的情感和想象,描述一种景物,力求写出景物的特征。

  设计思路: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同时与本单元的作文训练专题“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相扣紧。

七、对板书设计的思路是:

  突显本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在板书的设计形状上我下了一番工夫,把板书设计成一棵常春藤的样子,与本课写作对象暗合。给学生一目了然、印象深刻的美感。

  以上就是我上《囚绿记》的思路。谢谢大家!

  《囚绿记》说课稿篇3

  一、文本理解,重、难点确定。

  《囚绿记》是普高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第3课。这一单元是学习写景状物散文,本篇是自读课文。

  本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经历,描述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态和真挚心愿,含蓄的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本文的意思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叙事层面,表现了作者对绿枝条的无比喜爱,一个是象征层面,即本文的深层寓意。前者意思浅显,学生通过阅读可以理解,后者比较含蓄,学生不易把握,因此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设定为如下3点,并把其中第2点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了解作者囚绿、放绿的原因,体会作者对绿无比挚爱的感情;

  2、理解作者笔下“绿枝条”的性格特征及其象征意义(重点和难点);

  3、学习本文对绿枝条的生动和拟人化的描写并运用于写作。

二、学情分析,教、学法选择。

  本文篇幅不长,且文字不深,学生基本能读懂,所以本文的教学时间拟定为一课时。虽为自读课文,但职业中学学生基础较差,学习习惯不好,自主阅读和钻研能力较弱,因此本篇课文的教学采取圈点法、讨论法、点拨法。即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阅读圈点,通过交互讨论,通过老师的点拨解疑一步步读懂课文。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引领学生去读书,去理解,去思考,这些问题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参与,让学生探究,让学生合作,真正意义上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只作为教学的参与者,引领者,只要是学生能理解的地方,充分让学生去阅读;学生能读懂的地方,老师绝不多费唇舌;学生能得出结论的地方,老师绝不越俎代庖。

三、教学构想,过程简述。

  我把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重点是第二阶段。

  第一阶段是课文阅读理解的准备阶段,包括新课导入、作者简介、教师范读课文和正音辨形。特别是教师范读,让学生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初步感知了作者的感情,这就为第二阶段课文的深入阅读理解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第二阶段包括“初步感知,理解大意”和“深入探究,把握主旨”两个步骤。

  “初步感知,理解大意”这一步意在读懂文面意思,我设计了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比较浅显,只要学生认真读书都能回答,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带着问题思考,扣住问题讨论。我设计的7个问题,有的可以直接从课文中寻找答案,有的则要在对课文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概括、归纳、整合。问题有深有浅,难度有大有小,答案有简有繁。

  “深入探究,把握主旨”这一步则是解决教学的重点难点,这里涉及到课文的深层意蕴,学生理解有难度,教师在通过问题引领学生探讨的基础上,还要适时启发、点拨,因为教学时间有限,让学生漫无边际的讨论,可能难以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会使教学过程不完整。至于本文的写作特点的教学视时间而定,有时间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没有时间用小黑板出示一下,让学生了解就行,如果时间不够,甚至可以不讲。

  第三阶段是“延伸练习,巩固提高”。练习安排在课外,目的是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是读写的结合,这是课内外的结合,这是课文学习的迁移、延伸、拓展,要求学生将学过的写作技巧运用于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写作时重在借鉴,要摒弃写作的随意性,要注意调动情感和想象,要运用拟人化手法,要写出景物的特点,要写出景物的精神和韵致;不仅要状其形还要绘其神。

四、以纲带目,设计板书。

  教学板书的设计既要完整,又要突出重点;既要有内容的针对性,又要有视觉上的观赏性。基本要求是简洁明了,体现文章主要内容;力避繁杂、面面俱到。

  我在设计本文的板书时,以第一问概括课文内容的“五绿“(即寻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作为主线,又以“囚绿”为重点,反映作者对“绿“的态度、感情和文章的主旨,力争做到简洁而不繁复,直观而不费解,匀称而不杂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