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特性》说课稿5篇

时间:2021-08-31

  《三角形的特性》是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内容。通过对三角形特性的学习,既可以对已有知识进行巩固和强化,又可以为后面学习三角形的面积打下基础。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三角形的特性》说课稿,希望能帮到你。

  《三角形的特性》说课稿篇1

  一、说教材

(一)内容:

  《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80-81页内容,这部分内容包括三角形的定义,三角形各部分名称,三角形的稳定性等。学生通过上册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对三角形已有了直观认识,能够从平面图中分辩出三角形。例题1:是有关三角形定义的教学,着重是让学生在“画三角形”的操作活动中进一步感知三角形的属性。抽象出概念。例题2:着重于三角形的重要特性是“稳定性”,在生活中有着广泛应用。它可以让学对三角形有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使用权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的特性。

(四)教学难点:在三角形内画高。

二、说教法

(一)情境教学法。

  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学习,能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为了解决问题,学生会主动探索新方法,从而将问题的解决和方法融为一体,这样安排有利于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操作讨论法。

  在动手操作,讨论交流时学生各抒己见,这样即启迪学生思维,又能增强其合作意识。学生动手、动脑,在探索发现问题的过程中解决问题,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师在课堂上起到了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作用。

三、说学法。

  (一)自主探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进行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亲身体验。如:画一画、议一议、说一说等活动发现新知、建构新知,从而掌握新知,培养合作意识和探究品质,发展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以致用,在学完新知后,我及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这样,不仅增长学生智慧又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增强了学习数学兴趣和信心。

四、说教学程序。

  (一)联系生活,情境导入

  1、出示80页情境图,学生观察,发现描述三角形。

  2、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

  3、课件出示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上的三角形。

  4、导入并板书课题。

  (二)操作感知,理解概念

  1、发现三角形的特征

  2、概括三角形的定义

  (1)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什么叫三角形?

  (2)议一议:下面的图形是不是三角形?

  (3)讨论:哪种说法更准确?

  (4)指导阅读80页“三角形”定义。

  3、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1)出示三角形屋顶的房子。(问:你能测出三角形房顶的高度吗?学生动手操作)。

  (2)你是怎么测量的?(学生交流汇报)。

  (3)讲解测量过程?(得出:三角形高、底的概念)。

  (4)出示81页三角形(问:这是这个三角形的一组底和高吗?你还能画出其它的底和高吗?学生动手操作,然后评议交流)。

  4、拓展

  在三角形ABC中,以AB为底边的高是();以AC为底边的高是();以BC为底边的高是()。

  (三)实验解疑,探索特性

  1、提出问题:出示81页插图,问图中哪里有三角形?生产生活中为什么要把这部分做成三角形呢?它具有什么特性?

  2、实验解疑

  (1)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三角形、四边形学具分小组实验,拉一拉学具会有什么发现?

  (2)得出结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3)举例说出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

  (四)巩固运用,提高认识

  课件出示练习十四:1、2、3题

  (五)总结评价,质疑问难

  1、本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2、你对三角形有了哪些认识?

  《三角形的特性》说课稿篇2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80-81页的教学内容。

  2、教材所处的地位及编排意图。

  这部分内容包括三角形的定义,三角形各部分名称,三角形的高和底,三角形的稳定性等。学生通过上册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对三角形已有了直观认识,能够从平面图中分辩出三角形。例题1:是有关三角形定义的教学,着重是让学生在“画三角形”的操作活动中进一步感知三角形的属性。抽象出概念。例题2:着重于三角形的重要特性是“稳定性”,在生活中有着广泛应用。它可以让学对三角形有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实践能力。

  3、我的取舍。

  为了让学生探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而平行四边形具有易变形性的奥秘,我除了让学生动手“拉一拉”,还增设了“摆一摆”的环节,即让每个学生都明白: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确定,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是唯一的,因而具有稳定性;而平行四边形虽然四条边确定,但可以摆出形状、大小不同的图形,因此平行四边形不具备稳定性,而是具备容易变形性。

  这一环节将会花去比较多的时间,经过慎重思考,我决定将三角形的底和高淡化处理,放在最后一个环节出现,作为下一节课的引申。

  4、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理解三角形的概念。

  (2)通过拉一拉、摆一摆的实验,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了解这一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5、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概括三角形的概念,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教学难点:同上。

二、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1、操作发现法。

  三角形的概念、特征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此,我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动手摆一摆、拉一拉,把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具体的图形联系起来,丰富学生的表象,帮助学生在原有的感性认识基础上,抽象概括出三角形的定义,掌握它的特征。

  2、讨论法。

  在动手操作,讨论交流时学生各抒己见,这样即启迪学生思维,又能增强其合作意识。学生动手、动脑,在探索发现问题的过程中解决问题,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师在课堂上起到了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作用。

  (二)学法

  新课标指出,教学应更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我们的教学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本节课要让学生掌握的学习方法是:学会通过观察、操作,概括出三角形的概念,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培养探索的能力。

三、说教学程序

  (课前黑板上呈现一个三角形)

  (一)开门见山,引入课题

  1.师:认识它吗?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三角形的知识。

  2.师:你认为它为什么取名叫三角形?

  3.师:你能将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准确指认出来吗?

  (二)操作感知,理解概念

  1.画一画。

  师:请你用手指书空一个三角形,画时要注意什么?

  2.摆一摆。

  师:每根小棒相当于一条线段。用三根小棒摆一个三角形要注意什么?

  全班学生在课桌面上独立摆三角形,并请一学生上投影仪前摆,说一说是怎么摆的?

  3.说一说。

  (1)师:同学们都正确地摆出了三角形,你能用简略的话概括究竟怎样的图形才叫三角形吗?

  师生共同商议,教师逐步完善板书。

  (2)课件出示完整的概念: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

  (3)师:你认为三角形的定义中哪些词最重要?

  组织学生在讨论中理解“三条线段” “围成”。

  4.判一判。

  下面图形中是三角形的请打√,不是三角形的请打×,并说出你的理由。(学生一起用手势表示)

  5.师:为了表达方便,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可以记做△ABC。

  6.找一找。

  (1)师:生活中哪里见过三角形?

  (2)课件展示图片:电线杆、起重架、自行车、篮球架。

  (三)实验解疑,探索特性

  1.提出问题。

  师指着图片问:生产、生活中为什么要把这些部分做成三角形?

  2.实验解疑。

  (1)拉一拉。

  师:请同学们拿出预先做好的三角形、四边形学具,分小组实验:拉一拉学具,有什么发现?

  得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平行四边形具有容易变形性。

  (2)摆一摆。

  A.师追问:为什么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而平行四边形却不具备稳定性?

  生:……

  B.师(出示先前学生摆出的三角形):这是一位同学先前摆出的三角形,现在老师如果再提供同样的三根小棒,你们能摆出不同的三角形吗?

  全班学生再次尝试,在课桌面上摆三角形。

  C.集体评议,摆不出不一样的,得出:只要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确定,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也就完全确定。

  D.师:刚才同学们通过摆,探明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奥秘,能继续分析一下平行四边形为什么不具备稳定性吗?可以在脑中思考,凭空想象,也可以用四根小棒实际摆一摆。

  a.学生或独立思考,或同桌合作用4根小棒摆不同的平行四边形。

  b.用实物投影仪展示部分学生作品。

  得出:虽然平行四边形四条边确定,但可以摆出形状、大小不同的图形,因此平行四边形不具备稳定性,而是具备容易变形性。

  (3)说一说。

  师:谁能再次用语言清晰地解释为什么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而平行四边形却不具备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