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的说课稿(2)

时间:2021-08-31

三、说学法

  有人说,课堂好比战场,老师是统帅,学生是士兵,“统帅”要指导“士兵”怎样去打仗。但是去打仗的是士兵,所以,“士兵”如何领会“统帅”的战术,尤为关键。学生的学习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教学相长”,鉴于老师的教法,学生可有如下学法:

  朗读教学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它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透彻,朗读才能传情达意;对课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词句熟悉,朗读才会有准确的发音、停顿、重音。朗读又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这方面实施朗读训练。

  读出节奏

  文章的节奏,包括语句的停顿、语速的快慢和重音的体现等,通过节奏的训练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在训练中,我先把停顿、语速和重音的一般规律告诉学生,让他们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本领。对某些特殊句式,如倒装句等,则先让学生讨论其读法,再去揣摩感受,怎样读才最能够体现出文章的感情。

  实践法 :我们都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应该在课堂上做到“口到、心到、手也到”,通过训练,通过实践,以真正完成教学目标。教法既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学生读、说、演,把课堂交给学生。老师在课堂上只不过是作引导和点拨。

  教室,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场所,其环境构成包含着三个主要方面:物理部分、人际部分、教育部分。教室不是一般的空间或场地,它是开展教育的环境,应是一个全面的环境。从物理部分看:它有一定的空间形状,有一定的光线。视觉要求、温度要求等。从人际部分看,教室是一个小社会,教室中的人际关系、角色地位、空间行为模式等构成了教室的人际内容。从教育部分看,教室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有教学活动的组织方式等。

  在我国,传统的教室空间安排一律按照学生面对教师的方向,由许多排课桌椅组成的格子形式,这种排列形式,国内称作秧田式,国外称为演讲厅式、教育式,有的人称为鸡蛋筐式。它反映了传统教育强调知识传授的特点,师生关系是演讲者与听众的关系,信息是单向传递的,不利于课堂教学的改革,也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各地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也改革传统教室课桌椅排列方式。本节课的课型是演示活动课,因此本人在借鉴外国的实践的基础上,尝试了一种新型教室空间安排形式——圆圈式。(如图)

  圆圈式安排彻底改变了师生间的传统的地位和关系,体现了师生合作、教学相长的新关系,强调和突出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和参与精神,把教师和学生的新型关系以一种新的空间形式加以保证,这是一种多向型的信息交流结构。在这种空间安排中,上课可以是教师讲学生听,更多的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平等的讨论、切磋。留出空间可以用来设置不同场景,供学生进行模拟活动、角色扮演、戏剧表演等。

  总之,我们优化教室环境,目的是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充分地将教室的物理部分、人际部分和教育部分的三个方面融合在一起,体现了教学观念的一种转变,开拓了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新的领域,也为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环境。

四、教学程序

  (一)布置预习(必须在前一节课加以指导)

  1、文言文的生字词、古今异义、省略现象、语感等方面要加以提示,让学生带着问号进课堂,以对课堂更感兴趣。

  2、做核舟模型。

  (二)新课导入

  1、请学生在一长2.9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内写十个汉字,要求笔画清晰。

  (这一设计的目的有二:一是设置悬念,激发兴趣;二是:让学生实际感受一下微雕艺术的难度,从而对王叔远的精湛技艺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2、出示单元学习目标、课题及学习目标(投影)

  (教学目标定向,引起学生有意注意。)

  (三)新课学习

  1、 自读课文,思考课文详细描绘了核舟上的哪五个人?(板书五人姓名)

  (以速读方式,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

  2、给学生制定出分析对象,自学范围。让学生分男女生两组用形体演示其造型。(学生演示、纠错;教师引导思考、探索、拓展)

  (此时完成目标1)

  3、齐读课文

  (使他们的认知经历了从语言文字到形象生动的表象,再到语言文字的完整过程。)

  4、动手做(课外)

  ①每桌发一张8k白纸,按课文介绍的内容折一只乌篷船。然后按课文的说明开上小窗,“题”上字。

  ②用小纸片剪成三个小人形,要求为东坡画上胡须,在船头用胶水等固定位置。(注意方位)

  (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空间想象力,同时熟悉课文的说明顺序。)

  ③根据译文将课文主体内容改成“解说词”。要求通俗、形象,抓住核舟的特点。依照本文的说明顺序。

  (能力迁移的重点有二,一是说明顺序,二是语言特点)

  5、解说(教师板书)

  每组推荐一名学生拿核舟到台上解说,其他人指瑕。教师打分评点。

  (训练学生的胆量和书面、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其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6、讨论(教师板书)

  ① 作者向我们详细地介绍了核舟,这核舟有什么特点值得他写?

  (体积小、容量大)

  ② 围绕这些特点,作者介绍了核舟的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船舱——船头——船尾——船背)

  ③ 作者怎样赞美这只核舟的雕刻技艺?

  (总——分——总)

  ④ 作者花那么大的篇幅向我们介绍这只雕刻精美的核舟有什么目的?

  (反映古代艺人技艺的奇巧灵怪)

  (强化学生掌握阅读课文的一般规律: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朗读到演示,由动手到讨论归纳,也是对学法的指导。)

  (此时完成目标2,3)

  7、教师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核舟记》,请大家用自己的语言对这一小小的核舟发表一下意见吧!不错,这一小小的核舟的确工艺精美,巧夺天工。实际上我们中华民族的工艺和智慧远远不止这些。(投影更小更精美的微雕作品,如一根头发上的唐诗五百首等)在学生的惊叹声中,教师不失时机地在黑板上写上八个大字“学无止境,精益求精”

  (文道统一)

  (此时完成目标4)

  8、作业

  ① 熟读全文,背诵二、三两段(进一步巩固目标1,2)

  ② 就你身边的某一种工艺品,仔细观察后用说明性的文字把它介绍出来。(能力迁移)

  ③ 分类整理相关词语

  要求:按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数量词用法四类情况进行整理归

  类。

  (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积累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应该落实到实处。之所以要学生整理分类,一是便于记忆掌握;二是便于发现规律,掌握语言积累的方法。)

  9、教学小结

  本教案提供的是一个运用自主创新性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设计。教学设计注重教师的有效指导和学生间的相互指导,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拓展。同时,十分注重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开发学生生命潜能的研究,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为学生创造展示“才华”的机会,更好地使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有不同的发展。当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针对文理科的不同特点,同学科不同教材的特点,应因情而异,可以省略或扩展其中某个环节或调整环节之间的顺序。目的是一个,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学会自主创新性地学习,从而达到会学习的目的。

  附板书:

  尝贻余核舟一 (总)

  核 ② ① ③

  船头坐三人 中轩敞者为舱 船尾横卧一楫

  舟 (居左)(居中)(居右)边(分)

  鲁直 苏轼 佛印 居左者 居右者

  记 ② ① ③ ② ①

  通计一舟 (总)

  (这一板书主要想呈现出本文的说明顺序,用①②等标注的是文章中实际说明的顺序,目的是更直观地反映出一种对称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