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2)

时间:2021-08-31

教学计划 篇3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杠杆,知道杠杆的几个概念,会确认并画出力臂; 2.知道杠杆平衡条件; 3.了解杠杆的一些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中的几个概念。 2.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进一步学会提出问题,分析归纳实验数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社会生产、生活,保持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 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认识科学探究中必须有合作精神。

  【学生分组器材】小木棍(或长铅笔),铁架台,砖块,细绳,弹簧测力计,杠杆原理演示器,钩码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用古埃及人搬运巨石修建金字塔的故事导入; 2.用砖块、铁架台、木棍、细绳等,请各小组同学模拟古埃及人搬运巨石修建金字塔的情景,并交流心得体会。

二、自学指导

  杠杆 观察教材P64图13.4-4所示的几种工具并想一想,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自学杠杆部分,完成下列问题:

  1、定义:在力的作用下能够饶着转动的叫杠杆。

  2、五要素:支点指;动力是;阻力是杠杆转动的力;动力臂是到 的距离;阻力臂是到的距离。

  3. 用同学模拟古埃及人搬运巨石的实物,认识支点O、动力F1、动力臂L1、阻力F2、阻力臂L2(如下图)。

  用心 爱心 专心 2 4.观察图13.4-4甲,找出杠杆的五要素。 警示:不论动力、阻力,都是杠杆受的力。 问题思考: 杠杆必须是直的吗?支点一定在杠杆上吗?

三、自学指导二: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杠杆平衡指杠杆在动力和阻力的作用下或。 问题:当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和阻力、阻力臂之间存在怎样的定量关系呢? 你的猜测是:

  实验探究 1、阅读P65,思考实验步骤 2、分小组进行实验探究(注意成员分工,边实验边记录)

  3、根据实验数据得出的结论是:

  若用F1、F2、L1、L2分别表示动力、阻力、动力臂和阻力臂,杠杆的平衡条件可表示为:

  思考:杠杆只能静止在水平位置吗?你能让杠杆在非水平位置平衡吗?试一试。本实验中,让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有什么好处呢?

四、自学指导三:

  1.画出以下几个杠杆的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1)羊角锤拔钉子

  (2) 收渔网

  (3) 天平

  2、比较以上三种杠杆中的动力、动力臂的大小,学习三种类型的杠杆。 省力杠杆:L1>L2,省力但费距离,如(1) 费力杠杆:L1

  用心 爱心 专心

  3.请同学们举例,生活中都有哪些杠杆,分别属于什么类型?有没有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杠杆呢? 4.阅读科学世界,思考并讨论如何算出大象的重量?

  【小结】 本节课你的收获:

  -

教学计划 篇4

  一、学生现状和教材特点

  二年级这些学生活泼好动,上进心和求知欲都很强。这就要求利用《品德与生活》课做好思想教育工作,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会做人,树立班集体荣誉心,用科学的方法指导每个人去学习。

  本册教材特点:1、体现儿童文化,创造真实、鲜活的活动情境,凸显品德教育的核心地位和价值导向。2、综合构建主题,凸显新的学习方式,开放学习过程。3、教材突现西部教育特色,强调校本开发。4、力求加强《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两套教材的有机联系。5、创造新的教材呈现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

  1、健康、安全地生活:

  能在生活中运用学到身体保健知识和安全知识;自觉养成护眼、护耳、护牙的习惯,养成正确的坐、立、行、走的姿势。

  2、愉快、积极地生活:

  在生活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感受团结合作的喜悦;在生活中体验友爱和温暖,诚实不说谎;在过去的一年中自己和班级的进步而感到高兴和自豪的同时,对二年级学习和生活有新的打算和期待。

  3、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体验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温暖,初步了解与自己生活密切的人们的劳动;并对劳动者充满尊重和感激之情,向为人民服务的无名英雄学习;愿意为他人,为社区做力所能及的好事,爱护自己生活的地方,初步形成环保意识。

  4、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对人体、植物以及身边的各种科学现象有积极地探索兴趣,能用小试验、调查、作比较的方法学习知识;并能与老师、同学一起对探索的结果进行初步的总结。

三、教学目的及要求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健康,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的乐趣,感受与同学生活的快乐。 2、了解社区和家乡的变化,感受家乡的美。3、引导学生认识到粮食来之不易,激发学生尊重劳动人民的情感,养成爱惜粮食的习惯。4、了解水资源的状况,树立学

  生节约用水,爱护水资源的环保意识。5、对身边的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问题有探究的兴趣,学习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能力:1、体验健康、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的乐趣,感受与同学一起的快乐;并乐于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感受和活动成果,能用观察、调查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2、关心、爱护自己周围的生活环境,能为保护环境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3、能对日常饮食进行思考和探索,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并能用调查的方法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等探究活动,能与同学合作、交流感受和想法。4、了解水的灾害,知道如何躲避水灾及自救的方法。5、能为解决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动手动脑,尝试一物多用,废物利用。

  知识:1、初步认识规则纪律的作用,有礼貌,守秩序。尝试制订计划,学习合理地安排个人的课余生活。2、熟悉自己生活的环境,了解社区中为人民服务的人,能在大人的指导下利用常见的公用设施。3、了解关于食品的简单营养常识,懂得科学、合理地安排自己的饮食。4、对水的特点有初步的认识,知道水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5、了解一些科学家的故事,感受科学精神的启蒙。

四、方法措施:

  1、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注意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在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根据课程标准的各项规定制定教学计划和教案,全面地,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帮助儿童展开活动。

  2、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通过学生适宜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游戏活动形式,通过学生直接参与活动的方式,实现自我的,主动的教育过程,将道德认识转化为学生自觉的道德行为教学活动中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

  3、教学活动要源于儿童的生活又高于生活,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的生活。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 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

  4、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及时的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