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1-08-31

有关教学设计方案锦集10篇

  为保障事情或工作顺利开展,我们需要提前开始方案制定工作,方案是书面计划,具有内容条理清楚、步骤清晰的特点。那么优秀的方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11个,会写6个生字,认识心字底“心”。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这个童话。

  3、图文结合,理解词句意思,懂得植树造林的好处,并从身边做起,从我做起。

  【预习准备】

  1、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2、课前收集有关小松鼠的资料(图片文字、音像等)。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读生字词。

  2、图文结合,理解词句意思,懂得植树造林的好处,能从我做起,从身做起。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录音磁带、生字卡片、课件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第一活动板块:激发学习动机

  1、教师出示教学课件:

  画面一:

  小松鼠。

  画面二:

  松鼠和松果(一组图文)配上悦耳的音乐以及简短的文字说明。

  说明一:

  松鼠是一种美丽的小动物,它玲珑的小面孔上,嵌着一对闪闪发光的小眼睛。一身灰褐色的毛,光滑得好像搽过油,一条毛茸茸的大尾巴总是向上翘着,显得格外漂亮。

  说明二:

  松鼠聪明活泼,学会了摘松果吃,松果香甜可口,好吃极了,可是光摘松果,不栽松树,我们以后怎么办呢?

  (学生听解说)

  2、主体活动:

  画面一:

  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画面二:

  听了介绍后,你想到了什么?最想干什么?

  3、巧妙过渡:

  板书课题:松鼠和松果。

  二、第二活动板块:总体感知课文

  1、自由拼读课文。

  2、小组长检查自学情况:

  字音→课文→纠正→交流

  3、全班反馈:

  ⑴ 抽读生字词卡片。

  ⑵ 小组长整理组员的交流情况,反馈已知与未知:

  ① 松鼠“聪明、活泼”你觉得呢?

  ② 松鼠在摘松果时想起了什么?你同意他的意见吗?

  ③ 后来他们又是怎么做的,你认为他这样做对吗?

  ④ 学了课文,再来说说松鼠是多么的“聪明、活泼”的。

  ⑤ 你平常又是怎么做的呢?

  4、想想你最喜欢文中哪一部分的描写,为什么?

  三、第三活动板块:品读感悟

  1、指导朗读:

  采用引读的方式。

  重点词句:

  “学会了,高高兴兴,一个又一个,那么,眨眨眼睛”。

  读出疑惑与担忧。

  重点段4~6,指导读出活泼、向上,充满希望。

  2、自由读。

  3、同桌来当小老师,小啄木鸟,互相啄虫,治病。

  4、齐读。

  四、第四活动板块:总结延伸,画未来

  多招人喜欢的小家伙呀!我发现咱们班也有许多可爱的小松鼠,你说他们在哪儿?哈哈,对了,就是你们,行动起来吧,可爱的小松鼠们,比比看,谁做得最好。咱们开始动手吧!以后的是什么样呢?咱们把它画出来吧!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流利地、正确地朗读课文。

  2、认读生字,并会书写6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分组朗读课文。

  2、师生交换读。

  二、学习内容

  1、认读生字(巩固字音)。

  2、学生独立分析字形,想想说话的方法。

  3、汇报交流:

  重点提示:

  更、主、后、以、意、总。

  4、用生字口头组词。

  三、师示范,生临写

  四、练习

  读句子,把括号里的词放到句子中去:

  1、松鼠走进大森林(高高兴兴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森林里长出了松鼠(高大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松鼠学会了摘松果(可爱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课型】

  诗歌。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颂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2、理清结构,展开合理联想和想象。

  3、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把握诗歌的内涵,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丰富情感,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美,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采用多媒体教学,向学生展示化石图片(鱼、始祖鸟、恐龙等),并解说,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自然界有很多形态各异的化石,它们是从哪儿来的呢?科学告诉我们: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是什么原因使这石头一样的东西令作者李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乃至要为之写下一篇诗歌呢?我们先听读一遍课文,试着感受一下诗歌的大体内容。在听读时,请大家注意诗歌的节奏、重音,从范读中汲取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诗歌的朗诵。)

  (注意字词教学)屏幕展示读音易错易混的词语,做适当点拨。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课文;自由朗读,并在朗读中大体感知诗歌内容。

  读过诗歌之后,你知道了什么?

  (由学生作答)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必然导致自主阅读的结果存在差异,此环节教师只须把握学生对诗歌了解的程度,不要求学生讲得很细、很全。

  2、同学们从诗歌中了解了化石的一些知识。那么,这首诗歌是如何运用恰当的语言艺术告诉我们这些知识的?

  集体诵读1、2节诗歌。

  这两节有什么突出的修辞方法?

  (可以提示学生注意这两小节标点符号的特点)

  设问:

  通过设问得到了怎样的答案?

  苏醒 神话 奇幻

  苏醒:化石从亿万年前的岩石中被人类发掘出来;化石打开了人类认知地球生物进化史的大门。

  这扇被打开的大门,向我们人类展示的是什么?

  是一个个奇幻的神话。

  那么它奇幻的表现是什么?3至6小节就是最好的回答。

三、研读(合作探究)

1、研读对象:3至6节。

  2、合作探究的目标:

  ⑴ 找出核心句;

  ⑵ 概括要点,举例。

  3、学生分四个小组分别研讨3至6节。

  4、研讨要点:

  ⑴ 第3节:

  要点:否定造物主 愚昧→科学

  西方,上帝造人;东方(中国),女娲造人。

  平凡的真理:人是由猴子进化来的。类人猿→类猿人→猿人→古人→今人。

  ⑵ 第4节:

  要点:裹藏生命信息。

  通过对化石里包含的DNA的分析,得知当年古生物的情况,将其外形复原。

  生命信息。

  ⑶ 第5节:

  要点:反映生命的进发(不息)

  近年,在东北发现了一座山,山上有明显的地质分层,发掘出了不同地质时期的鸟类化石标本,反映了鸟类的进化史,吸引着全世界各国的科研人员前往采撷标本,由此可见,化石为我们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实物依据,也为我们展现了生物进化的规律。

  ⑷ 第6节:

  要点:雕刻家、魔法师。

  石油、煤炭→森林、地震

  恐龙的灭绝→气候、彗星撞地球

5、小结:

  综合3至6节的内容可知,化石的确可以帮助我们认知逝去的世界,正如诗歌所言:“逝去的世界说了话”。其实,化石还有很多的未解之谜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化石已经苏醒,化石也刚刚苏醒,这个苏醒与第2节的“苏醒”前后照应,更加突出了化石的巨大研究价值。正如第7小节所总结的:它还有很多令人神往、惊讶的故事等着我们去领略。

四、情感体悟

  诗歌是要表达感情的,诗歌当中哪些词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呢?

  要点:吟、请、神往、惊讶……→对化石的尊重、珍惜、热爱、研究。

  《化石吟》让我们认识到化石是人类很好的老师,是一部极妙的教科书,是一本活生生的地球生物进化史和地球变迁史。

  我们不仅要尊重、珍惜化石这样的自然文化遗产,我们也应该同样尊重、珍惜我们人类创造的人文遗产,比如:敦煌莫高窟。

五、作业

  1、请大家在课后去发现我们生活中有哪些自然和人文遗产,我们应该怎样去保护和研究它们?

  2、小作文:

  ⑴ 假如我是化石……

  ⑵ 假如我是恐龙

  【作业说明】

  题目1可以结合奉节本地的情况来谈,这儿有著名的白帝城(人文遗产)和天坑地缝(自然遗产),也有很多其他的重要而知名的遗产:三峡中的摩崖石刻(人文遗产)、古巴国遗址黄金洞(人文遗产和自然遗产兼而有之)、风箱峡悬棺(人文遗产)等。这个题目有一定难度,要做适当的指导。

  题目2比较适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初中生在这个题目上面应该能够有话可说。

  【板书设计】

  化石吟

  科学诗 吟:赞颂

  (1~2节)问句引发想象

  (3~6节)主体具体抒写遐思内容

  (7节)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