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弓之鸟》优秀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1-08-31

  《惊弓之鸟》是一则成语故事,讲的是古时候魏国一位有名射手更羸不用搭箭,只需拉弓,便能使天边飞过的一只大雁掉下来,从中反映出更羸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并能根据所见所闻做出正确分析。课文最后段落中更羸的话是教学重点,也是引导学生学会去分析感悟,从中明白道理的训练点。本课时教师将放手让学生运用质疑、朗读、感悟等形式,来理解文章所蕴涵的深刻寓意,进而明白道理。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文明的伟大民族,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世界里,有一颗永不磨灭的璀璨明珠━━成语。成语对于我们的口头和书面表达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则成语故事,你们想听吗?

  2、 师绘声绘色地讲解,学生边听边思考:这则成语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

  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相机板书:

  (过渡):这个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惊弓之鸟》。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朗读感悟,品词析句。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质疑。

  a)、同学们,通过朗读,你们发现了什么?

  b)、学生质疑。

  (二)、指名学生读第九自然段,出示课件(一),分小组完成,师生互读,明白大雁飞得慢,叫得悲惨的原因。

  它飞得慢,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叫得悲惨,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1、填好后分男女生读。通过朗读,感悟明白其原因。

  2、老师引读,学生接读。强化记忆,加深理解。

  师:之所以飞得慢,是因为___________(生答)。

  师: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所以__________(生答)。

  师: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所以__________(生答)。

  师:叫得悲惨,是因为___________(生答)。

  (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自然感悟这种句式结构。)

  3、出示课件(二),学生完成填空。进一步明白大雁从空中掉下来的原因。

  它一听到_________,心里很_________,就_________。

  它一_____________,伤口又_________,就_________。

  a)、完成后让学生反复读,并用“一……就……”练习说话,认识这种句式。

  b)、过渡:那么更羸如何判断出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呢?

  c)、教师通过引读,让学生思考明白。

  师引读:因为更羸观察到___________(生答:飞得慢),又听到_________(生答:叫得声音很悲惨),又分析到___________(生答:略), 最后更羸判断出_________(生答:它一听到弦响……)。

  4、在学生明白道理的基础上,再读第9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看谁能把这段话背下来。

  5、过渡:更羸的判断是否正确,文中哪段话可以印证更羸的话?请大家默读1━8自然段,用笔勾画出来。

  (三)、出示文中插图,先让学生观察,说说图意,再闭上眼睛,听老师读第五自然段,想象更羸射下大雁的情景。说说更羸用什么办法射下大雁的?(用弓弦的响声使大雁受到惊吓)生回答后师述:请看老师的板书,“射”为什么加双引号明白了吗?

  1、再读第五自然段,想一想更羸说“我只要拉一下弓,大雁就能掉下来”是这样的吗?用书上的话告诉老师。

  2、生谈后师出示课件(三)。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a)、生齐读这句话,分小组讨论,说说“直”的意思。

  b)、你们已经知道了更羸不用箭射下大雁的原因,可魏王当时并不知道,他前后共说了几次话,找出来读一读。

  3、生回答后师出示课件(四)。

  “是吗?”魏王信不过自己的耳朵,问道:“你有这样的本事?

  “啊!”魏王看了,大吃一惊,说:“真有这样的本事!”

  魏王更加奇怪了,问:“你怎么知道的?”

  老师指名读,学生评价;接着示范读,学生感悟语调;再指导读;最后分角色读,读出不同的语气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