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范文(2)

时间:2021-08-31

  师总结:送别诗的诗名往往会将送别的地点,送别的对象,还有送别对象的去处融入其中,这是它的一大特点。

  生用自己的话把诗题的意思完整地表达出来。

  2、头脑风暴。诗题也就是古诗的“诗眼”。读懂了诗题,也就把整首古诗读懂了一半。了不起!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师:问题还真不少,怎样才能解决问题呢?

  三、细读诗歌,体悟诗情。

  1、强调读的重要性。学生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看清字形,争取把它读通顺。

  生阅读,师检查反馈,生齐读。

  2、师要求生读通——读懂,边读边解决问题。并强调批注的作用。

  生自由读诗,讨论,交流。

  理解故人:有诗为证(屏幕出示)讲述他俩相识相知的经过。并说明借助注释读古诗的方法。

  理解烟花三月(屏幕出示)

  在这千年胜地的黄鹤楼上,在这如诗如画的江南春天,用一个词来形容当时的景色。

  同学们看到了,孟浩然要去的是哪?是扬州,扬州是唐朝最繁华的都市,相当于现在的上海。曾有诗云“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况且是在烟花三月,一路上是享不尽的美丽风光。(总结:景美)

  沉浸在如此美景中,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两句诗。齐读。

  良辰美景三月天,诗人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共饮美酒,吟诗作赋。但孟浩然又匆匆离李

  白而去。李白的心情会怎样?(学生作答。)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李白是依依不舍的?

  3、学生交流,教师引导理解。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目送着孟浩然走到江边,登上小船;目送着帆船缓缓离岸,渐渐远去,看不见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