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过冬》优秀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1-08-31

  一、读题质疑

  1.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一个“小动物过冬”的故事,好吗?(板书课题)

  2.谁来把这个故事的题目读一读?

  3.读了题目你最想知道什么?

  (引导学生质疑,如有哪些小动物,它们什么时候开始过冬的,用什么方式过冬,到什么时候结束的……)

  从课文题目入手,引导学生质疑,一方面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深入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确保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

二、初读解疑

  1.让我们一起走进动物王国,去听听小动物们的打算吧!(多媒体展示:以课文插图为背景烘托秋风瑟瑟的萧条环境,小动物在热烈地讨论着,同时播放课文录音)

  2.你听懂了什么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同桌简单交流一下)

  3.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提出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每个字的音。

  (2)读通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4.检查读书情况。

  (1)指名逐段读课文,读后评议,正音。

  (2)同桌比赛,练读全文。

  5.读到这里,你又知道了什么呢?

  (集体交流阅读体会,如知道了有哪些小动物要过冬,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

  这一环节,教师创设了两次感知课文、逐步解开疑问的机会,在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对话的过程中,在初步的听、说、读的能力训练中,一些简单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做了必要的准备。

三、精读释疑

  1.引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请学生说出多媒体上小动物的名字,并用一两句话来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

  (2)指导读好第一自然段,体会小动物们的友好和睦,它们是“好朋友”。

  (3)教师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引读第二自然段。

  (4)过渡:燕子、青蛙、蜜蜂它们各是怎样过冬的呢?它们是怎么说的啊?

  借助生动形象的画面帮助学生建构语言,然后再与课文语言产生共鸣,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语言的生动性和深刻性,有利于学生内化和积累语言,也有利于学生今后对类似环境语言的激活和运用。

  2.自读课文第三到第七自然段。

  (1)以读代讲,感悟方式。

  ①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有关句子。(生读后交流,多媒体点击出示相应句子)

  ②随机指导读小燕子、小青蛙、小蜜蜂的话,读后评议。(采用自由读、小组读、指名读、挑战读等形式)

  ③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小燕子、小青蛙、小蜜蜂都是怎样过冬的。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课文知识不是由教师讲出来的,而是要靠学生自己去领悟出来的。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能有效地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

  (2)合作探究,领悟原因。

  ①以小组为单位学习,读读、议议、说说小动物为什么各自选择不同的过冬方式?你是怎样体会出来的?

  ②集体交流,汇报、评议自学情况。

  (重点引导学生结合具体句子抓住重点词语领会:燕子是候鸟,它飞到南方过冬,青蛙用冬眠的方式过冬,小蜜蜂依靠蜂巢的保护过冬)

  3.解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1)教师引读句子。

  (2)请学生模仿小动物说说它们是怎样约定的。

  模仿小动物“怎样约定”的情境创设,既能通过学生的表达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又能帮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约定”一词的意思。

  4.选择自己最喜爱的小动物,读一读它的话。

  5.分角色朗读课文。(小组内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角色,戴上头饰,进行朗读)

  6.学生表演:三名学生分别扮演燕子、青蛙和蜜蜂,加上动作演一演。(师生评议)

  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明确文本结构,领悟作者把燕子作为“巡回大使”贯穿三者之间的意图,体会朋友之间的相互关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个表现的舞台,让他们在组内自由挑选喜爱的角色,为他们创设一种愉快、主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静”的课堂“动”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