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壁虎借尾巴》 教学设计(2)

时间:2021-08-31

  生:第二句好,小壁虎说:“你把尾巴借给我行吗?”它是问小鱼姐姐,如果小鱼说不行,它就不借了,说明小壁虎非常懂礼貌。

  师:小朋友们说得真棒,咱们来学着小壁虎的样子,读读这句话。

  (生有感情地读)

  师:小鱼答应了吗?为什么?

  (生读第四句)

  生:小鱼没答应,因为小鱼的尾巴要拨水。

  生:如果小鱼答应了把自己的尾巴借给了小壁虎,它就没有尾巴了,所以小鱼是不能答应的。

  师:讲得真好,下面我们来分角色朗读小壁虎和小鱼的对话。

  (分角色读,个人读或小组读)

  师:小壁虎找小鱼没有借到尾巴,又去向谁借呢?请用学习第三自然段的方法,自学第四自然段,然后请大家画出与第三段不同的地方来说一说。

  (生自学,批画)

  生:这段是写小壁虎来到了大树上,看到的是老黄牛。

  生:小鱼是摇着尾巴在水里游,老黄牛是甩着尾巴在树下吃草。

  生:黄牛的尾巴与小鱼的不同,它是用来赶蝇子的。

  师:你们真聪明,说得太好了,现在,请你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名话读给大家听。

  (生朗读,读时应注意语气)

  师:你们成功地学完了第三、第四自然段,下面请你们分组讨论,自学第五自然段。

  (生小组自学)

  师:这一段主要讲什么?

  生:主要讲小壁虎向小燕子借尾巴,因为燕子的尾巴要掌握方向,所以它又没有借到尾巴。

  :从上述步骤来指导学生学文,充分体现了“导学——扶学——放手自学”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课例针对“老师们如何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方法,即比较理解法。这让学生不仅发现了三、四段在结构上是相似的,有从内容上加以区别。老师仅用“比较异同”的方法,让学生全面理解,并道出自己的见解,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读”是这一教例中一条贯穿全过程的主线,在学习中,学生按自己的理解在教师的指导下,用不同的语气、语速来读,有个人读、小组读、竞赛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在扶学、放手自学中教师以“读”为检查学习效果的主要手段,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句子读,有感情作基础,效果会更好。

  创设情景,为学生提供表达的机会,是这一教例的又一大特点。教例采用比较的方法学句子,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想法。另外,多次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谈当时的心里活动。最后,引导发散,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