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之子》的教学设计(5)

时间:2021-08-31

  《杨氏之子》的教学设计6

  [设计理念]

  《杨氏之子》是孩子们在小学阶段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教材这样的编排,目的有三: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能初步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在引领孩子们走进这个故事时,我着力引导学生去感受杨氏之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这样的故事必能激发学生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理解词句,了解故事大概内容,读通课文。

  2.创设情境,通过形式多样地朗读对话,以及对“未闻”、“应声大曰”的辨析来体会杨氏子应对语言的巧妙和他的机智聪慧。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古今文对照背诵课文。

  4.通过情境的创设学会对“……氏”、“未闻……”的迁移运用。

  [教学流程]

  课前活动:学生吟诵古诗引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给我们留下了厚实的文化精髓。让我们一起先吟诵一些古诗词吧。

  学生吟诵古诗后引出今天学习的一篇古文。(板书:文言文)

  [设计意图:一堂“文化”的课自然以一种文化的方式来引承。这样,使学生未识课文就置身于一个宏大的文化背景之下,从而自然引出文言文《杨氏之子》。]

  一、揭示课题,解读课题,迁移运用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文,读读题目,说说这个题目的意思。(姓杨人家的儿子)

  2.这是古人的说话方式,请你也试着用这种方式来介绍自己。(对古文中的“……氏”迁移运用)

  学生根据自己的姓用这种古人的方式来介绍自己。(张氏之子。董氏之女……)

  [设计意图:以学生的姓切入,抓住古文中典型的语言点,使学生对“……氏”能够迁移运用,并做到情趣与理趣的有效融合。]

  二、读懂字词,读准停顿,读通古文

  1.放声自由读课文,争取把文章读通顺。

  2.指名读,组织交流。呈现难点。

  导语:老师请几位同学来读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把几位同学读得不一样的地方画下来。(学生交流不同之处,老师随机在黑板上画出。)

  [设计意图:这是小学生初次接触到的文言文。学习本文应重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特别要注意停顿的恰当。而学生读得不一样的地方正是他们感到困惑之处,教师将其定格,让学生在接下来的朗读中能不遗余力地直指读懂、读通课文的目标,这样的读书有更强的指向性。]

  3.聚焦难读句子,老师建议关注解释。

  导语:同学们,这些句子读得不一样,就是停顿或者读音有所不同。老师建议大家结合课文的注释,读懂句子,了解大概意思,再想想到底该怎么读。

  4.解决难点,以不同方式展开。

  ●孔君平诣其父

  (1)指名学生读。

  (2)学生结合注释知道:“孔君平”是一个人名。“诣”指的是拜访。

  (3)学生再读句子,同时老师画出停顿,齐读。

  ●乃呼儿出

  (1)学生联系上文,“父不在”:父亲不在家。结合注释知道“乃”指“于是”的意思,继而了解句子意思。

  (2)再读句子,读准停顿。

  ●孔指以示儿曰

  老师根据学生的释义,同时在句子上画出相应的停顿。

  (1)学生结合注释,说句子的大意: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对他说。

  (2)指名读,齐读,再次强化正确停顿。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学生理解现在的“家禽”:家里养的鸡、鸭、鹅等。

  (2)学生结合语境,对文中的“家禽”分别释文:“家”指夫子家。“禽”:鸟类。“家禽”指的就是夫子家的鸟,故而明白中间应停顿。

  [设计意图:对于古文朗读中的停顿,其实是借助在读懂古文的基础上。这一环节把读准停顿和疏通词句糅合,使两者能相辅相成,相互推进。要读通古文,必得先疏通词句,所以在这个环节上,聚焦难点,充分展开。]

  5.注意停顿,读通古文:现在就请你再读一读课文。注意停顿,相信你一定能读得更通顺。

  6.了解故事内容:课文读通了,发生在杨氏子身上的事,也一定有所了解了。说说这个故事的内容。

  [设计意图:读通了古文,对意思也有了一定的理解,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已是水到渠成。到此完成了对古文第一层面的解读,使学生能够真切地看到自己在课堂上的进步:从读不通到读通,再到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概说这个故事,步步晋阶。]

  三、定格对话,品味聪慧,读出韵味

  1.师生对读。体味巧妙。

  (1)创设情境,师生角色定位后合作对话。

  (2)结合情境,对词句再解读。

  (老师手指黑板上的课文,引导学生逐字理解)

  “此”——学生:这个(杨梅)。

  “果”——学生:水果。

  “君家果”——学生:你家水果。

  “此是君家果”——学生:杨梅是你们杨家的水果。

  (3)对读词句。体味聪慧。

  导语:果然是对答如流。

  《杨氏之子》的教学设计7

  学习目标:

  1、通过课前预习,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

  2、朗读课文,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读出杨氏之子的聪慧。

  3、能说出课文的意思,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产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评价设计:

  1、目标1通过课前预习、课上检查了解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全班100%的学生完成。

  2、目标2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教师点拨、读悟结合、课堂观察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使全班100%的学生能够熟读,85%以上的同学达到有感情的朗读。

  3、目标3通过教师点拨、师生交流、课堂观察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至于 产生学习古文的兴趣,要通过课下的阅读课等兰检测。

  教学重点

  1.能理解课文意思,做到感情朗读。

  2.能在生活中运用精妙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语言的巧妙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过程预设: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有这么多的老师来和我们一起上课,你们高兴吗?是的,怪不得古人云: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今天我们这么多人一起学习,你一定会学到许多有用的知识的。

  刚才我们的交流中,这两句话是与我们平时的表达方式不一样的。(多媒体出示两句话、齐读)像这样的语言,我们知道是古人的表达方法,所以我们把它叫做古文,也叫文言文。(板书文言文)它是我们祖国语言文字宝库中的一笔巨大财富。南北朝时期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就是非常著名的一部文言文著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篇《杨氏之子》(板书课题)齐读

  二、读课文,初识文言文味道

  先来看看这个故事吧(多媒体出示白话文杨氏之子)

  古时候,梁国杨家有个孩子,才九岁,很聪明。孔君平去拜见他的父亲,他父亲不在,就把孩子叫出来。杨家孩子为他摆设了果品,果品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让杨家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家孩子马上回答说:“从来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

  这是我们平时的说话方式,是现代文,我们也叫他白话文。这个故事到了刘义庆的笔下,就变成了(多媒体出示文言文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慧。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你觉得相对于白话文而言,文言文有什么特点?

  2、解释课题

  听了这个故事的两个版本,我想你应该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了吧,谁来说说?(姓杨人家的儿子)

  课文中的小孩姓杨是杨氏之子,你姓什么?

  3、初学课文

  朱熹说过“: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也是读古文的诀窍,让我们用心地读这篇文章,注意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课文中的字音都读准了吗?老师来检查一下。(课件出示)

  字音都读准了,课文肯定能读得更棒,是不是?(指名读后,正音)

  听大家读得那么起劲,我也想读了。古时候,诵读诗文是一种很风雅的事,一卷在手,书声朗朗。

  听我读,想一想古文的朗读特别要注意什么?(师范读)提示:停顿的地方可以把音拖得长一点;

  大家试着读一读吧,当然还可以读给你的同桌听。(多媒体出示文章)停顿的地方可以把音拖得长一点;谁来读给大家听?重点指导:指名多人练习。来,想读的一起读吧。相信你们会比刚才读得更好。

  三、熟读课文,品味语句

  大家读得可真有韵味啊,不过,学习古文光会读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重点来读懂它。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你再认真地读一读,体会一下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板书:甚聪慧)

  请你再读读课文,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杨氏子甚聪惠?请把你的发现在文中做好批注

  学生回答。

  (课件出示)

  比较句子:孔雀是夫子家禽。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为设果,果有杨梅。”你怎么知道是杨氏之子为孔君平设果呢?引导学生明白联系上下文理解,并随机理解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教师做积极地评价,并随机指出学习古文的方法(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书、碰到难句反复多读几遍、做批注)。

  四、熟读成诵

  师:这么聪惠又懂事的孩子,你们喜欢吗?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出喜欢的感受,读出古文的韵味,请几个同学读。(课件配乐)学到这里,你能试着把这个故事背诵下来吗?一起背一背,不能背诵的看着书朗读。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杨氏之子》这篇文言文,知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有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书、遇到难句——反复多读几遍、还读不懂的——做批注。相信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也能用上这些方法,去读懂其它的古文,是不是?

  五、总结

  我们的母语汉语言有着无穷的魅力,有“口吐金兰”的语言香气,有“唇枪舌战”的语言战争,有“妙笔生花”的语言表达,有“舌战群雄”的语言典故,语言的艺术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增添许多乐趣。同样的意思,不同的表达方式,效果也会大相径庭。孩子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不仅能够感受到语言魅力所散发出来的光彩,而且能够运用语言的艺术,就让语言的美丽伴随我们继续语文的学习之旅吧!下课,谢谢孩子们!

  附:板书:

  语言的艺术 杨氏之子

  聪惠(智慧)

  杨家小儿 孔君平

  看注释

  杨 梅 孔 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