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无锡景教学设计

时间:2021-08-31

音乐无锡景教学设计(通用4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音乐无锡景教学设计(通用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音乐无锡景教学设计1

  课题:《小调集萃》(一)

  教材:人音版教材第八册第五单元《小调集萃》

  教学年级:七年级

  课型:综合课

  教学课时:

一、教材分析

  《小调集萃》选自人音版教材七年级下册,本册教材按四个板块布局,第一板块以体现以美育人为指导思想组织内容;乐文化;第三板块围绕音乐相关姐妹艺术展开。秀的传统音乐文化为主,是继《沂蒙山小调》为教学内容。

二、学情分析

  他们对中国民族音乐有学习了解的欲望。但通过以往的学习,对汉族民歌有了解。

三、教学目标

(一)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赏析、比较、讨论、演唱等多种音乐实践活动,体验感受小调的独特的韵味和魅力;

(二)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欣赏《无锡景》、《沂蒙山小调》,初步了解小调的艺术特点;

  2、能用亲切柔和的声音演唱《无锡景》,学习用方言演唱片段,能够背唱一段歌曲;

  3、初步了解“鱼咬尾”的创作手法;知道方言和衬词在民歌中的作用。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验感受小调独特的韵味和魅力,了解小调的艺术特点。

  难点:用亲切柔和、自然流畅的声音唱出《无锡景》的曲折婉转、清新秀丽。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钢琴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可积累一些小调歌曲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涵盖感受与欣赏、表现等领域的音乐综合课,在内容的选择上我将《无锡景》作为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来赏析、演唱,同时让学生对比欣赏《沂蒙山小调》,自主发现总结小调的艺术魅力。在教学设计中我充分遵循“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突出音乐特点、弘扬民族音乐”等课程理念,力求让学生在音乐的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具体来说,我认为本节课有这样几个突出的特点:

  一、以音乐要素为切入点,深入挖掘小调的音乐特点。本节课把体验感受小调的独特魅力和韵味、了解小调的艺术特征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此,我在对两首歌曲进行了深入地分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歌曲的语言、旋律、结构等方面去体验小调在叙事中抒情、曲调曲折细腻、分节歌的结构、格式固定等艺术特征;让学生发现、实践体验鱼咬尾的创作手法;巩固波音、倚音、一字多音的演唱;并让学生在对比中感受《无锡景》细腻委婉的风格和吴侬软语的小调风味;《沂蒙山小调》热情豪放的风格及婉转悠扬的甩腔韵味。

  二、以“听”为主要手段,展开丰富的参与体验活动。本节课充分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围绕音乐来展开,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反复的聆听、演唱来体验作品所蕴含的音乐美,每一次聆听都提出不同的要求,有不同的目的和关注点,应该说很好地突了出音乐学科的特点。同时采取辨一辩、唱一唱、动一动、比一比等丰富的教学形式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鉴赏及实践能力。

  三、以“生”为课堂主体,调动学习的兴趣与能动性。本节课在以生为本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力求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的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教师只是以引导者的身份出现,体验、主动参与、积极实践的机会。

  虽然在设计和课件制作中力求做到精益求精,与音乐达到和谐共鸣的境界还需下一番功夫,声、琴声、语言去打动、感染学生。

  音乐无锡景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感受歌曲《无锡景》的风格特征,了解歌曲的表现手法。

  2、能力目标:能用亲切、柔和的声音演唱歌曲,并尝试用方言演唱片段,体验江南民歌婉约的韵味。

  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从中享受民歌演唱的乐趣和江南小调细腻委婉的美感。

教材分析:

  《无锡景》是一首江南民歌,清末就已经流行于江南一带。其旋律曲折婉转、清丽流畅、优美动听,歌曲具有分节歌的特点。歌词描述了无锡的历史名胜和风土人情,呈现出一幅幅浓郁的江南水乡画卷。歌曲为五声宫调试,起、承、转、合的结构,四乐句落音分别为“1 5 3 1 ”,旋律趋于下行。乐句、乐节的句逗处,常用“呀”、“末”等语气衬字,再加上吴侬软语的方言因素,词曲结合紧密,听起来亲切柔和、耐人寻味。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能用亲切、柔和的声音演唱歌曲。

  2、难点:准确把握歌曲中所体现的江南音乐的风格特色,用吴方言演唱歌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云:“诗言志,歌咏言。”民歌是劳动人民心声的自然流露,是劳动人民用汗水和智慧描绘的一幅幅真实生动的历史画卷,是一定社会历史,时代生活和风土人情的一面镜子。今天,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三首民歌,请你们将听到的歌曲,和情绪、地域相连接,注意听仔细了。

  先分别播放《牧歌》、《青春舞曲》、请学生辩一辩两首曲子的.情绪特点,第三首《无锡景》由教师范唱。

  过渡语:生活在江南水乡的你们是不是对这样的旋律感到特别的亲切呢?又是怎样的旋律,使歌曲这么优美、抒情,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首江苏民歌《无锡景》,去一探究竟。(出示课题)

  首先,让我们静静的聆听,感受旋律是以怎样的形态呈现的?

二、新课:

  1、初听音乐

  提问:是以怎样的形态呈现的?(生回答:波浪线)

  问:那这条波浪线的起伏怎样的呢?一起用“Lu”哼唱旋律。

  (提示Lu的口型,歌唱的姿势)

  2、师加入装饰音演唱,让学生发现与刚才的演唱有什么不同?

  生:发现波音和倚音

  3、装饰音的点缀使我们的音乐显得更细腻,所以接下来的一句请同学们找找哪里更细腻、更柔情呢?

  4、第一、二句连起来,再次感受旋律带给我们的委婉、细腻之美。

  5、师跟着接唱第三、四句,生学唱,注意节奏。

  6、完整演唱歌曲的旋律。

  7、过渡语:起、承、转、合的四个乐句,构成了《无锡景》的完整曲调,其中波浪线的委婉,波音、倚音的细腻,节奏的俏皮以及情绪的绵长,共同融合成了这首乐曲中委婉细腻的江南特色。

  请同学们再次完整演唱歌曲的旋律,感受这些委婉细腻的特点,并思考旋律总共有哪些音组成呢?

  8、5个,1 2 3 5 6,正好是我国的民族五声音阶,分别对应宫、商、角、徵、羽。歌曲的结束音是“1”,所以这是首宫调式的歌曲。

三、唱词:

  过渡语:《无锡景》的旋律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江南韵味,一首好的、成功的歌曲,离不开词曲的完美结合,那么歌词又是怎样体现江南韵味的呢?请大家轻轻把书翻到42页,让我们侧耳倾听。

  1、提问:歌词是怎样体现江南韵味的呢?

  个别学生回答:出现了方言“唱拨拉”、“细细道道”、“靠拉笃”?

  出现了无锡方言,更突出了地方特色。

  还有句末的呀、末、那、这是衬词,显得更加亲切,富有生活化。

  2、一起把第一段歌词读一读,感受方言特点。(师生合作)

  3、学唱第一段歌词,大家肯定注意到歌词中的“情、各、景、听”上面对应几个音?4个音,像这种一字用多个音来演唱的,我们把它称为“一字多音”。

  4、学唱第二、三段歌词唱唱。

  5、同学们这么善解人意,把短短四句的一首《无锡景》理解的这么深刻。同时,我也相信你们一定也感受到了江南小调的委婉细腻,说说它表现了一种怎样的情感?(赞美了无锡的景色,充满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那我们就带着这种热爱之情,再次完整演唱全曲。

  歌曲的结尾是不是让我们觉得意犹未尽啊,老师也觉得意犹未尽,让我们再次完整演唱歌曲,畅游在无锡的青山绿水之间。

  6、你们表现的这么棒,无锡的歌手也想一展歌喉,表达内心的赞美,我们来听听她的演唱。 欣赏方言版《无锡景》。

四、创编

  一曲《无锡景》唱出了无锡人对家乡的热爱,那同学们想不想用歌声唱出我们自己的家乡——常熟的美景呢?

  1、欣赏教师自己创编的《常熟景》。

  2、以“尚湖”为景一起来创编歌词。

  3、跟伴奏演唱。

五、总结

  今天,我们学唱了《无锡景》这首江苏民歌,老师还想再次考考你们。

六、结束语

  江南音乐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山清水秀的地形地貌孕育了秀丽柔美的江南音乐,让我们畅游在江南音乐中感受它带给我们的无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