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词语。
2、了解宇航和月球的科学知识,理解人类登月成功的伟大意义。
3、学习
过程与方法:
1、训练学生快速阅读,并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学习敢于探索的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
教学重点:
1、分析登月事件的全过程及伟大意义,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1、对登月技术的理解;用简练的语句概括登月的四个阶段。
教学方法:快速阅读法、拓展延伸法
教学用具:登月视频、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前段时间我们国家刚刚成功发射了“神州七号”载人飞船,是我国航天史上迈出的重要的一步。在世界航天史上,流传着这么一句名言:“我迈出了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你们知道说这句话的人是谁吗?对了,他就是首次登上月球的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探索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
二、视频欣赏
播放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登月视频剪辑。
三、进入新课
师:我们刚才看到的是人类探访月球的全过程,那么作者朱长超是怎样用手中的笔记录这一段真实历程的呢?今天让我们与航天英雄一起,去感受1969年那惊心动魄的一刻。
1、快速阅读课文
师:现在请同学们快速将课文自读一遍,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在文中筛选圈点出表示时间的短语。
生自读课文
2、围绕问题展开
师:登月的全过程按时间发展和空间位置可以分为几个阶段?试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
生:准备升空、飞向月球、登月成功、返回地球四个阶段。
师: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登月的全过程的呢?
生:按时间顺序展开叙述的。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来复述课文主要内容。要求讲到各个细节。
生复述课文
师: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些事?在文中标记出来。
生:⑴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
⑵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
⑶树立登月纪念碑;
⑷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进行科学探测;
⑸插上美国的星条旗;
⑹与美国总统尼克松进行通话等。
师:请一名同学朗读课文的第5、11语段,其他同学在课本上标记出含有数字的语句,思考:作者详细地列举一系列数字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富有吸引力的数字如“阿波罗11号”飞船的高度为2650公里,速度为每秒7.67公里;21日上午11点39分,登月舱打开了舱门;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等。
因为这是一
师:精彩朗读并背诵文章最后一段阿姆斯特朗
为什么说这是个人的一小步,但却是人类的一大步?
生:说明这一步意义非同寻常。“这一步”之前,几代人对探索月球所做的漫长努力,直到今天,人类才登上月球。这是划时代的一步!
四、拓展训练
根据情况提示,展开想像,口头描述一个片断。
你驾驶着一艘宇宙飞船,在茫茫的太空中寻找外星生命。你离开地球已经好几天了。这时,透过舷窗,你看到一个美丽的蓝色星球……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3.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及学习的热情。
课前准备:
教师:1、从网上、报纸上查找有关“阿波罗登月计划”及“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的有关资料,制作课件。
2、制作教具:火箭飞船模型。
3、准备两个大小不等的地球仪。
学生:1、阅读有关书籍,也可上网查找有关月球资料,为更好的理解课文做准备。
2、查找有关“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的有关资料。
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纪实报道。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过程。通过阅读,读者定能体会到那登月全过程的惊心动魄、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以及作者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美。文章所记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
通过拓展迁移,联系我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这一重大事件,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和爱国的热情。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用大屏幕显示一张航天员在月球上拍摄的地球图片,导入新课。
二、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内容
1.自主学习
①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②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③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2.合作探究
以上问题可以由小组讨论完成,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
然后由学生各组代表发言,并由其他组的学生补充,发言后教师可以总结评点: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3.实物演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将两个大小不等的地球仪放在讲桌上,大的假设为地球,小的假设为月球,然后选派两名学生上讲台演示登月全过程,演示过程中有不完善之处,其他同学补充。通过演示进一步感知文章内容。
三、研读赏析,激发兴趣
1.自主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深入体会。
①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登月全过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②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
2.合作探究
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195个小时。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国旗,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
3.课件展示,形象直观激发兴趣
课件展示月球及月壤、月岩的图片资料。宇航员登月后采集月壤、月岩,安装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及月震仪图片资料,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4.合作学习:
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最后一句话怎样理解
学生齐读讨论后,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说明现代科学技术已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人类不会局限于地球,人类的未来是美好的,这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更使人类航天技术的巨大飞跃。
教学反思
1.教学经验
①本节课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方面,设计了如上几个环节:默读、构画、讨论、演示等,使学生在短时间内,便能把握好课文内容,起到了强化作用,并为后文的研读打下了基础,尤其是实物演示这一环节,调动了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记忆能力和表达能力,事半功倍,收效很好。
②有关月球的图片资料及宇航员登月后所做工作的图片资料,形象直观,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
2.存在问题
由于教学时间把握不太好,在实物演示这个环节,尽管学生热情很高,却因教学时间有限,只选了两个同学,使一些同学留下了遗憾。
第二课时
一、联想和想象训练
课件展示月球图片,引导学生想象。
1.想像一下,月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2.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3.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4.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寂;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二、教师补充介绍有关知识:
《月球探测小史》、《开发月球的三个理由》
三、拓展延伸:
1.“‘神舟五号’知多少”知识竞答。
2.课件展示
①“神舟五号”飞船发射过程的动画演示;
②“神舟五号”飞船发射过程的图片资料演示。
3.探究:我国探月有可能实现吗?
①学生介绍有关资料;
②教师补充介绍:《我国探月工程有望三年实现》、《“嫦娥一号”绕月工程将实现四个科学目标》
四、总结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国的航天技术到目前仍无法登上月球。但随着我国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代号为“嫦娥工程”的中国月球探测计划,预计将在三年左右时间实现。愿大家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我们也期待着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
教学反思
1.教学经验
①本节课通过第一个环节,培养了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补充介绍的资料丰富了学生知识,开阔学生的了眼界。
②关于“神舟五号”知识的竞答及课件的演示,不仅直观想象,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而且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了同学们爱国之情,对航天英雄的仰慕之情,以及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有利于学生的心里品质、道德品质的培养,这种作用是潜移默化的。
③有关我国月球探测计划的资料介绍,进一理步激发了同学们的'自豪感,增加了学习的动力。
总之,通过上述内容,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了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将课文知识引入现实生活。
2.存在问题
①学生们因条件所限,查找的资料不够丰富。
②限于教学时间,有许多同学没有机会展示自己所找到的资料。
纵观本节课,教学课件的运用确实为教学增色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