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2)

时间:2021-08-31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一、教学要求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回、片、皮3个字。认识1个笔画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认真仔细地观察,才能了解事物的特征。

二、教材说明

  本课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讲燕子妈妈要小燕子到菜园去看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一样。在妈妈的耐心启发下,小燕子去看了三次,一次比一次有进步。它通过认真仔细地观察和比较,终于知道了冬瓜和茄子不同的特点。

  教学重点是认字和朗读课文。要让学生通过读课文,明白燕子妈妈为什么夸小燕子。

 三、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仔细观察蔬菜、水果,从形状、大小、颜色、味道等方面说说它们的特点。

  (二)认字、写字

  1认字

  要求学生在初读课文时,边读边勾画出本课的生字,并且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音。本课要求认识的12个生字中,次、再、仔的声母是平舌音,什的声母是翘舌音,燕是整体认读音节,什的韵母是前鼻音,样、兴的韵母是后鼻音,么和得都读轻声。要指导学生把这些生字的字音读准。如果有的学生读错字音,要启发他自己纠正读音。

  要启发学生多动脑,用自己认为容易记忆的方法来认记生字。如,仔、样可以用偏旁加上熟字来记忆。是新学的偏旁,加上见就是现。

  再与在是同音字,要指导学生从字形和字义两方面来区别。

  2写字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里的范字后再写,并养成边写边对照的习惯,这样可以一次比一次有进步,逐步提高写字能力。指导学生写字时,提醒学生注意:回要先写里面的小口,后关门;片的竖撇要由重到轻,末端轻快撇出;是新学的笔画,书写时左低右高,钩短小有力,指向皮字的中心。

  (三)词句

  本课的词语容易懂,个别词语可以通过指导学生看图和联系句子,帮助他们理解。例如,学生看图上燕子做窝的地方,自然就懂得屋檐下的意思。

  什么是疑问代词,表示疑问。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一样?意思是冬瓜和茄子哪些地方不相同。在学生理解了什么的意思后,可以启发学生口头造句。如,这是什么颜色?你在找什么?等。

  仔细就是细心,指导学生联系课文来理解,使学生懂得正是小燕子细心去看,才发现冬瓜的皮上有细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可指导学生用仔细口头造句,如,妈妈做事很仔细。我做完作业 ,又仔细地检查一遍。

  (四)朗读

  本课对话较多,要启发学生读出不同的语气。燕子妈妈说话时态度亲切,读它说的话时,语速较慢,要读出激励的语气。你说得对很好你一次比一次有进步,要用赞扬的语气来读。

  朗读小燕子说的话时语速较快,透露出它兴奋的心情。

  在教学中要以读为主,以读代讲,通过引读、齐读、个别读、分角色读等方式,指导学生多读,从而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五)实践活动

  1在指导学生看明白课后读读说说这个题目的要求后,照样子读读说说,如比比,比一比;听听,听一听;说说,说一说还可再扩展一些,如,想想,想一想;问问,问一问。

  2仔细观察蔬菜、水果,以一种为例,从形状、大小、颜色、味道等方面,说说它们的特点,也可以比较两种蔬菜(如,丝瓜和黄瓜)或水果(如,芦柑和橙子)哪些地方不一样。

  3表演课本剧。

  (六)教学时间

  教学本课可用23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揭示课题

  (二)指导看图

  理解屋檐下,初步认识冬瓜和茄子的不同。

  (三)初读课文

  1学生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音,读通课文。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读后评议。

  (四)讨论、交流

  1小燕子到菜园去看了几次?每次看到了什么?燕子妈妈为什么夸它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2冬瓜和茄子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冬瓜大,颜色是绿的,皮上有细毛,它是躺在地上的;茄子小,颜色是紫的,柄上有小刺,它是挂在枝上的)

  (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分角色朗读课文或表演课本剧

  (七)复习巩固生字词

  1用生字词卡片检查认读情况。

  2完成课后读读说说练习。

  (八)指导写字

  (九)扩展活动

  课外观察一种蔬菜或水果,注意它们的特点。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相信今天我们认识的一位老人对青山的一片深情也能让大家感动不已。

  2、今天我们学习:16青山不老(板书课题)

  3、让同学们谈谈对课题的理解。(如:青山永远不会衰老;青山会永远年轻;青山会永远长存,绝不会枯竭等。 那为什么青山会不老呢?难道文中就只是说青山不老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看看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

  1、读一读。

  治理、归宿、荡漾、领悟、肆虐、盘踞、绿洲、三番五次、风雨同舟

  理解“风雨同舟”并找近义词。

  2、文中的山野老农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也就是通过15年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将原来狂风肆虐、沙尘暴盘踞的山沟改造成了绿意荡漾的青山。)可用教室相比形象教学3700亩林网,约70300间教室。让生感受到:这些根本就让人意想不到的甚至觉得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偏偏就是事实,这确实是个奇迹。

三、精读课文,领悟情感

  1、思考:老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创造这一奇迹的?并朗读体会。

  (主要包括两方面:险峻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简陋艰辛的生活条件。另外包括老农年老、瘦小;同伴相继过世;老伴去世;女儿三番五次来接他。可他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决心毫不动摇,他宁愿吃苦也要坚守在山沟里植树造林,改造山沟,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从而让生觉得这确实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2、你觉得老人这样做傻不傻?他这样做是为了他自己吗?那他为了谁?(保护家园,造福人民与子孙)你为他感动吗?

  3、所以,在作者告别老人时,作者不由得想到: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让生谈谈对这些话的理解。带着对老人的无限敬佩读一读。

  教师点拨:老人的生命不仅仅是指转化为他所创造的一片绿洲,还包含了老人开辟山林、绿化家园、保护环境和造福后代的精神。老人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种精神将永垂不朽,老人的生命价值无限。)也就是老人有限的生命得到了无限的延长。

  4、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以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们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或:因为青山饱含了种树人(山野老农)绿化环境、保护家园、为民造福的精神,这种精神将永垂不朽,子子孙孙将会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保护好家园,青山就会长得更加茂盛,所以青山是不会老的。

四、交流感悟。

  如:

  1.你想对山野老农说些什么?对山林改造者的敬佩。

  2、想对自己或同学说什么?

  3、讲一讲自己身边保护环境的事例。

  4、学习篇末点题的写作方法。

五、板书设计:

  16 青山不老

  大环境(自然环境):险恶

  奇迹(创造绿洲) 老人精神永垂不朽

  小环境(生活条件):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