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2)

时间:2021-08-31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镜泊湖景色形成的条件和景物特点。

  2.让学生体会奇在何处。

  3.学习按景物的不同特点,领会镜泊湖的动态美和静态美。

  二、设计思想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在教学中运用读一读、说一说、填一填、议一议四步进行教学,可以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为灵魂的教学思想,整堂课围绕学生的活动展开,使学生变学会为会学,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民主、活泼的学习环境,课堂上让学生全体参与,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发展。

  三、教学过程

  (一)读题、解题

  课题中哪个词是关键词?(奇观)

  解释:奇观

  读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提示:镜泊湖在什么地方?是个怎样的湖?有什么奇观,有哪些景点,各景点有什么奇特的地方?

  (二)讨论

  1.镜泊湖在什么地方?

  2.它是个怎么样的湖?

  3.它有什么奇特的景色?

  (三)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段

  2.说一说

  (1)说说课文中神话故事的梗概。

  (2)神话与现实生活的相同点是什么?这个湖到底是怎样形成的?

  3.填一填

  传说中()是罗女的从天上掉下来形成的。

  4.议一议

  (1)文章引用了一个美丽的传说,再转入镜泊湖,从传说中怎样表现人们对美好品质的赞美。

  (2)用一句话概括第一段的内容:传说镜泊湖是红罗女的宝镜从天上掉下来形成的。

  (三)学习第二、三段。

  1.默读第二、三段

  2.说一说

  (1)这一段的第一句话与下面的两句话有何联系?(总分关系)

  (2)第三自然段中主要内容是什么?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后写什么,分几层来写?

  3.填一填

  (1)镜泊湖位于(),是因为()形成的。因为()所以称为镜泊湖。

  (2)镜泊湖景色的最大特点是()和(),它的自然朴实表现在:除了有精致的别墅外,这里只有()的、()的、()的。它的奇丽多变表现在:四周(),有的()、有的(),湖心(),湖中(),美不胜收,通过这些描写,写出了镜泊湖的()美。

  4.议一议

  (1)文章从哪几方面描写了镜泊湖景色的自然朴实、绮丽多变?

  (2)第二自然段介绍镜泊湖的什么?第三自然段概括介绍了镜泊湖景色的什么特点?

  四、学习第四段

  1.指名读

  2.说一说

  (1)说出这一自然段中景点名称、位置、景点奇特的地方。

  (2)吊水楼瀑布为什么不结冰?它与瀑布飞流直下的句子有什么关系?

  (3)说出课文从几方面写瀑布的动态美。

  3.填一填

  吊水楼瀑布奇特的地方是(),课文从()和()两方面写出它的美。

  4.议一议

  课文是怎样描写瀑布气势和美景的?

  五、学习第五段

  1.指名读

  2.说一说

  (1)地下森林是怎么一回事?

  (2)说说本段中各景点名称形成的条件和景物?

  3.填一填

  地下森林是指(),它形成的条件有:(1);(2);(3)。地下森林()物产丰富,林中有种类繁多的树木,还有()和()。第五自然段是()描写。

  六、小结

  1.体会动静描写手法。

  2.引导学生总结全文。

  课文通过对镜泊湖的`介绍,说明了它的景色极其壮丽,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赞美之情。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鲁滨孙在荒岛战胜困难、谋求生存的非凡经历,体会鲁滨孙敢于战胜困难的积极的生活态度。

  3、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文章第二至八自然段。

  【教学准备】

  《鲁滨孙漂流记》原著、《夏令营的较量》、其他有关资料。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课题:

  鲁滨孙漂流记

  鲁滨孙漂流记。同学们,你们看过《鲁滨孙漂流记》吗?有谁能告诉大家这篇长篇小说的作者是谁?

  板书:

  英、笛福

  2、解题:

  “漂流”什么意思?

  (随着水浮动。)

  3、这部长篇写的是一位叫鲁滨孙的英国人,在一次航海中船翻漂流到一座荒无人烟的小岛上,战胜种种困难,历尽磨难,生活了二十多年之久,最后终于获救回到英国的一件事。本课是该书的缩写,所谓缩写就是略去具体情节及细节描写,留下主干部分。

  4、鲁滨孙一个人在荒无人烟的小岛上居然生活了二十八年。

  你能想像一下荒无人烟的小岛是怎样的吗?用自己的话来描绘一下。

  5、刚才同学们通过想象,自己描绘了一幅荒岛风景图,真的是很荒凉,很艰苦。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开,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鲁滨孙来到的是一个怎样的荒岛(引读第二自然段) 。

  6、课文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个荒岛:

  没有名字、没有人居住,到处都是乱石野草。如果是你在这样一个荒岛上,你会怎样?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那么,鲁滨孙又是怎样在这一个小岛上活下去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把课文中描写鲁滨孙在岛上惊险经历的部分找出来。

  2、思考并交流:

  鲁滨孙在荒岛上生活碰到了哪些困难?

  交流时随机板书:

  住、吃、安全、孤独

  3、这些困难都是常人难以想像的,这关系到他的生死存亡,要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去,而且生存了28年,需要怎样的意志和创造力啊!这简直就是一个生命的奇迹!让我们细读课文第4~8自然段说说鲁滨孙是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的。

  板书:

  搭起帐篷、打猎捕鱼、养羊种麦。住所前空地插树桩,羊群分养,救下“星期五”为伴。

  三、围绕重点,读书讨论

  1、鲁滨孙在岛上的经历艰难、惊险,遇到的不是一般的困难,“难”中处处透着“险”,而鲁滨孙面对困难毫不畏惧,想尽办法,利用可以利用的一切,历尽艰难,勇敢地活着,对于这样的鲁滨孙你佩服吗?请同学们把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有感情地读一读,并读给你的同桌听,说一说:你佩服鲁滨孙的什么?为什么佩服?而同桌在听完后对其进行评价。

  2、指名朗读,并谈感受。

  3、鲁滨孙孤身一人在岛上历尽千难万险,除了书上讲到的这些困难,肯定还有其它困难,请你想像一下鲁滨孙还会遇到哪些困难呢?请学生讲讲原著中的故事。

  (种麦子、做陶器、做独木舟。)

  4、通过学习,同学们对鲁滨孙的了解更深了,那么他究竟是靠什么在荒岛上生活了这么多年?

  (坚韧不拔的意志、丰富的知识技能。)

  5、鲁滨孙从遇险上岛到回到故土,想尽办法,积极改善生存环境,全是靠了这种生存的勇气和经历。这对于处于生存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的人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1992年的8月,77名日本孩子来到了中国的内蒙古,与30名中国孩子一起参加了一次草原探险夏令营,他们年龄在11岁至16岁之间,在夏令营中他们进行了一场较量,是一场怎样的较量呢?请看《夏令营中的较量》一文,文章最后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

  思考:

  中国的孩子应该如何“学会生存”?中国怎样才能不落伍?

  阅读资料后四人小组讨论。

  派代表总结发言。

  6、教师总结:

  在当今的社会中,只要依靠自己的智慧和掌握的知识,不向恶劣的环境低头,不轻言放弃,就能克服任何困难。

  四、课外拓展

阅读《鲁滨孙漂流记》或《世界名著历险故事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