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4)

时间:2021-08-31

  《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篇6

  教材简介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1994年美国发生的大地震,一位年轻的父亲为了救出自己的儿子,在一片地震中坚持不懈地挖掘了38个多小时,最终成功救出儿子以及儿子的十四个同学。

  是一种什么力量支撑着父亲在其他人感到绝望时他一直心存希望?是一种什么力量支撑着儿子在黑暗的地震中始终等待着父亲的援救?是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是父亲深沉、伟大的爱。

  这单元紧紧围绕“人间真情”这一主题,讲述了素不相识的人之间的友爱(《炊烟》《赏花》);乡邻之间的关爱(《古井》),以及学生们深沉博大的父爱(本课以及《新年礼物》)。前两课已经初步学习了体会句子的方法,本课是一篇自读课文,也是这一方法的进一步理解和运用。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读书,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中感人的人格力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识本课10个生字,会正确书写10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文本的内容,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力量。

过程与方法: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领悟作者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3、初步体会比喻、拟人等表达方法在课文中的作用。积累优美的词句、语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从中引发开去,珍惜生活中父母对子女的爱,学会感谢父母。

策略与方法:

  合作交流,自读感悟。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遇到不认识的字画下来。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知道最疼爱你的人是谁吗?(父母)

  是的,在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父母对我们无比博大的爱,所以父母成了我们最信任的人。想一想生活中父母对你的关爱,哪次让你感受最深?学生回忆与父母发生的感人的事。

  2、地震中的父与子又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让我们一起来走近这对父子。

二、自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1、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找一找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边读边思考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各是什么?

  2、引导学生抓住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讲了在1994年美国华盛顿发生了大地震,一位年轻的父亲为了救出自己的儿子,在一片地震中坚持不懈的挖掘了38个多小时,最终成功救出儿子以及儿子的十四个同学。

三、小组合作、品读课文、交流评析。

  1、自读课文勾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并些下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心理、语言、动作、外貌等语句来品读。

  2、如果你有了感动就与你的小组同学说一说,把感动传递给别人。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感动)〕

  3、谁愿意把感动与大家一起分享?

  全班交流朗读感受,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从他人的发言中汲取有价值的观点。

  (1) 第3段“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他坚定的说。父亲的意志坚定。

  (2) 第5段“……他便埋头接着挖——父亲不肯放弃。

  (3) 第8段“他挖呀挖一直挖了三十六个小时——父亲坚持不懈,疼爱儿子。

  (4) 第9段“不,爸爸,先让别的同学出去吧!”儿子的先人后己,与父亲心心相通。

四、感情朗读,升华理解。

  1、把你最受感动的地方朗读给同学听。

  2、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父亲的坚决,儿子的信任。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读了这篇课文你对父亲和儿子各有什么样的感受?

  2、如果你是在地震中刚刚获救的阿曼达,你想对父亲说些什么?展开想像扮演阿曼达写一写自己最想说的话。

  《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篇7

  一、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废墟”“混乱”“爆炸”“瓦砾”等词语,在练习说话中加深理解。

  2.运用之前学习的方法,把握叙事性文章的主要内容。

  3.学习重点语段,感悟父爱的伟大。

  4.学习通过外貌、动作和语言的描写表现父爱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

  2.教师制作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初识父爱

  1、导入新课,齐读课题

  2、检查预习,认读词语

  (课件出示“混乱”“废墟”“爆炸”“瓦砾”,然后抽生读,学习多音字“混”的另一种读音)

  3、练习说话,加深理解(学生交流,适时点拨)

  4、播放图片,创设情境

  【此环节从检查生字词入手,一方面让学生读准字音,另一方面在练习说话中既加深对词意的理解,又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创设情境,一举多得】

  5、感知全文,了解故事梗概

  (抽生概括,随机点评,渗透学法)

  【把握叙事性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高段阅读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渗透学法,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二、品读细节,感悟父爱

  1、提领全文,明晰主线

  ①引导学生交流读完全文的总体感受——爱,并由此找出父亲常对儿子说的那句话。

  (抽生读,课件出示父亲说的那句话,齐读)

  ②提出整堂课的主问题——父亲不仅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你从文中哪些句子最能感受到?

  【类似的话三次出现,贯通全文,它是支撑父亲和儿子创造生命奇迹的力量源泉,以这句话为整堂课的主问题恰到好处地把握了课文的这一特点,使整个教学有了灵魂】

  2、学生自主学习,勾画批注,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交流

  【超越理解就应该关注表达,凭借教材这个例子让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特别重要。以下三个语段正好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怎样通过动作、语言和外貌的描写来表现父亲对儿子的爱】

  (1)语段一:

  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①引导学生发现两个截然相反的表示动作的词语,并体会父亲当时的内心。

  ②启发学生:是什么力量支撑着父亲站起身来的?(父亲常说的那句话)

  ③指导朗读,读出刚才的体会。

  ④以点带面,辐射课文第2和第4自然段中描写父亲动作的词语,体会父爱(“冲向”“疾步”)。

  ⑤渗透文章的表达方法:课文就是这样抓住父亲的动作来表现他对儿子的爱!

  (2)语段二:

  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消防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学生交流之后,PPT出示语段5—9自然段)

  ①引导学生发现父亲三次回答的话有什么相似之处?让学生体会父亲的三次回答意思相近。

  ②教师设疑:为什么三次回答父亲都重复相似的话呢?

  (引导学生领悟:父亲的三次回答之所以重复相似的话,是因为他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赶紧救出自己的儿子,他根本没有心思去想别的!)

  ③启发学生:父亲的三次回答不变的是信念,变化的是什么呢?

  (让学生先读,再交流体会,感受父亲的心情越来越急切)

  ④指导朗读,读出父亲的这种心情。

  (先师生合作读,;再分角色朗读)

  ⑤渗透文章的表达方法:这几段话,作者就是通过描写父亲朴素的语言来表现他对儿子的爱!

  【阅读教学必须重视朗读,以上环节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就能真正读出感情,读出味道】

  (3)语段三: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学生交流后出示语段)

  ①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质疑,相机渗透提问的方法。

  预设:

  A.为什么没有人再来阻挡他?或者为什么衣服破烂不堪?或者为什么到处是血迹?或者为什么双眼布满血丝?(抓住重点词语提问)

  B.为什么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的中间用的是逗号,而不用顿号?(抓住标点提问)

  C.为什么这里要这样写父亲的外貌?(根据表达方法提问)

  【阅读教学要实现美丽的转身,就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此环节让学生质疑,既交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也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预设A

  (联系第10自然段解答为什么没有人再来阻挡他,后面的几个问题可以结合第三个问题解答)

  预设B

  (PPT出示加逗号和加顿号的两段话)

  a让学生对比着读一读,看看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用逗号,让人感觉时间更漫长,时间越漫长,父亲的挖掘就越艰难)

  b指导朗读,读出时间的漫长和父亲挖掘的艰难。

  (抽生读,随机点评)

  预设C

  a启发学生思考:哪个描写外貌的词语特别让你惊讶或者感动?

  (引导学生抓住“布满血丝”“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感受挖掘时的艰辛,感受父亲对儿子伟大的爱)

  b.抓住“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四次回扣读父亲说的那句话。

  c.教师配乐朗诵这段话

  d.全班齐读

  e.渗透表达方法:课文就是这样通过细致的外貌描写来表现父亲对儿子的爱!

  【此环节通过重点词语的体悟,丰满父亲的伟大形象,也让学生深入领悟作者通过外貌描写表现父爱的表达方法,通过朗读,进一步感受父爱,培养语感】

  三、吟诵爱

  (PPT出示部分歌词,播放背景音乐)诵读《生死不离》的部分歌词,进一步感受这种伟大的爱

  四、延伸爱

  父亲的那句话又给了儿子阿曼达怎样的力量,从而最终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后半部分的内容!

  板书: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爱

  动作 语言 外貌

【《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7篇】相关文章:

1.《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2.《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3.《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4.《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5.《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6.《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7.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8.地震中的父与子

9.地震中的父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