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时间:2021-08-31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二)使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三)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除法的含义。

  难点:掌握第一种分法。

教具和学具

  教具:6支铅笔,8个正方体,6个桃,3个盘子。

  学具:8个小正方体,12根小棒和15个小三角形。

教学过程设计

  (一)通过实物演示,知道平均分的含义

  教师拿出6支铅笔,分给2个同学,可能有哪几种分法?

  其中一人1支,另一人5支;其中一人2支,另一人4支;其中一人3支,另一人也3支。

  在这些分法中,前两种每人分的不是同样多,最后一种分的每人同样多,我们叫它为“平均分”。

  怎样进行平均分呢?

  教师拿出6支铅笔,请3个同学到讲台前边。教师把6支铅笔分给3个同学,每人要分得同样多,并请学生注意分的过程。

  第一次分,每人分给1支。最后教师问:“分完了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接着分。第二次分,每人又分给1支,教师问:“分完了吗?”(分完了)

  教师让全体同学观察,这3个同学每人分得几支?学生回答:“每人分得2支。”教师问:“每人分得同样多吗?”这就叫做“把6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2支。”

  (二)教学例1

  要求每个同学拿出8个小正方体,放在自己的桌上。然后把8个正方体分成4份,而且每份要分得“同样多”,让每个同学都动手摆一摆,分分看。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摆的情况。

  学生摆完后,教师指定1名分得好的学生在黑板前演示分的过程,并说一说是怎样分的。(学生:先拿出4个正方体,每份放1个,再拿出4个剩下的正方体,每份放1个。)

  “每份分得同样多吗?每份是几个?”

  教师指出:这就是把8个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2个。

  (三)学习“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教学例2,出示:“把6个桃平均放在3个盘里,每盘几个?”(边口述题目,边拿出6个桃和3个盘子。)

  “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就是每盘放得同样多)

  “把6个桃放在3个盘里,每盘放得同样多,应该怎样放?”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向学生演示平均分的过程。因为要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因此,先要拿3个,每盘里放1个。然后再提问:“分完了吗?”

  教师再把剩下的3个桃,每盘放1个,提问:“分完了吗?”

  “每盘放几个?”

  “是不是每盘同样多?”

  “这样分东西的方法叫怎样分?”(平均分)

  像上面这样把8个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把6个桃平均放在3个盘里,都是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在数学里我们要用一种新方法——除法来计算。(板书课题:除法的初步认识)

  “÷”叫除号,写的时候,先画一横线,上下各一点,横线要平直,两点要对齐。

  把6个桃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个?这道题的除法算式怎么列呢?(边谈话边写)要分的桃是几个?把“6”写在除号前面(板书:6÷);把6平均分成几份?把“3”写在除号后面;每份是几?把这个“2”写在等号后面。教师指着“6÷3=2”说明:这个算式叫除法算式,表示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

  接着引导学生读出算式:6除以3等于2。再指名一两名学生说出算式的意思,并读出算式。

  然后让学生打开书,引导学生看第45页上小朋友分桃的图。先要学生说说图意,再指导学生用连线的方法,把右图中剩下的3个桃分完。

  (四)巩固反馈

  1、做课本中第46页“做一做”中的题。

  第1题的第(1)小题,先让每个学生拿出12根小棒,动手摆一摆,然后把除法算式写完全,再指名学生说出除法算式中每个数表示什么。

  第(2)小题,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然后集体订正。

  第2题先引导学生看懂图意,要分多少个球?怎样分?让学生实际连一连,表示分的过程。然后在书上填写算式,并指名读出除法算式。

  2、做练习十四的第1题和第2题。

  第1题,先指名读出除法算式,再让学生把除法算式的意思说完全。

  第2题,先指名读算式,再让每个学生用三角形摆一摆,然后填出得数,并说出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小结:今天我们从动手分东西,学会了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的方法,还学会了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课堂教学说明

  本节课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除法的最基本含义是“平均分”。因此,在教学过程设计中,首先通过分东西,使学生了解哪种分法是平均分,哪种分法不是平均分。

  在此基础上,研究怎样分才能平均分。通过学生多次操作,对平均分有一定认识后,教师介绍“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时,用除法计算。把除法算式的读法、除法算式的含义与具体操作紧密联系起来。

  在巩固反馈时,再一次动手操作,使学生进一步体会除法的含义。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3、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教学准备:

  情景图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预习新课

  1、大熊猫想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支?请小朋友想一想,怎样分?用圈一圈,画一画的方法完成。

  (1)、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也可以是两支两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xx支竹笋。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出示预习单:预习第13页例4:

  1: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三支,每盘放得同样多,是平均分吗?每盘应放几支?这件事用一个算式能表示出来吗?

  2:说出自己所写算式的含义。

  3:写出的算式怎样读?中间的符号叫什么?

  二、自我检测

  学生预习完后,多媒体出示检测题,学生在练习本上自我检测。

  (一)读一读

  12÷3=416÷4=418÷2=9

  (二)算一算、说一说。

  10条鱼,每个鱼缸放2条,需要几个鱼缸?

  8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熊,每个小熊分几个?列式解答。

  学生预习和检测的过程教师不断巡视,发现问题以待解决。

  三、交流问题

  1、学生说一说在预习和自我检测中遇到的困惑及不会的问题。

  (先由其他学生解答,教师适时点拨、指导。)

  2、如学生未有问题,教师结合巡视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问:

  什么情况下要用除法列式计算?(平均分时,知道总数,份数,求每份数。)

  四、教师讲评明确知识

  针对交流进行引导:

  1、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是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2)、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3)、解决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

  3、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吧12支竹笋分别平均分成两份,平均分成三份,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再读一读。

  2、课本第13页的“做一做”

  (1)、自己读题,理解题意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五、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六、针对性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