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4)

时间:2021-08-31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

  1、了解并想像1970年5月1日,人们在天安门广场观看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飞越北京上空时的情景,知道我国航天科学技术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感受到做一个中国人的自豪。

  2、学会本课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乐;读写并理解16个新词;能比较熟练地,根据词语确定字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5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想像人们在天安门广场观看东方红1号飞越北京上空时的情景,体验人们欢乐、自豪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课文第4自然段,特别是有关人造卫星和我国航天技术成就的词语理解。

三、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乐。掌握第1、2、3自然段中的新生词语。学习用原来把上下文连起来。

  2、读通课文,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2、3自然段。

  3、想像人们在天安门广场观看东方红1号飞越北京上空时的欢乐情景。

  二、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1、谈话:20xx年11月我国成功发射神州一号无人飞船,这次成功发射,成为继俄罗斯、美国之后第3个掌握航天技术的国家,为实现中华民族上天之梦迈步坚实的一步。

  2、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中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时的情景。

  3、板书课题,学生读题。

  (二)检查家庭预习情况

  1、 自告奋勇朗读课文句子或段落就,其他同学点评。

  2、 交流识字、学词。

  (1)学生起立朗读本课生字,并挑选认为自己学得最好的或自己认为最难记的生字,告诉大家识字的方法。

  师随机进行正音或分析字形。

  (2)出示顿时、预定、返回等词语及带点字字义,训练学生给带点字据词定义。

  (3)指名朗读课文。

  (三)讨论课文第13自然段。

  1、读课文,把课文分成两部分,怎么分。(学生读,并在书上做记号。)

  2、交流,分层次。

  3、研读课文1-3自然段。

  (1)朗读课文1-3段,边读边发现:从这三段课文中,你了解了东方红1号哪些情况?

  (2)自由交流。(东方红1号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于1970年5月1日晚飞越北京上空;东方红1号从太空向地球发回《东方红》乐曲------)

  (3)除了写卫星,课文中还写了许多人的活动,仔细读写人的句子,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体会出了什么?

  (4)指导朗读有关句子,指导用原来把两句话连起来。

  句子一:顿时,广场上响起了一片欢呼声。

  句子二: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正经过北京上空呢!

  读两个句子,想想意思之间有什么联系?课文是用哪两个词语把两句话连起来的?

  练说,把句子补充完整:

  1970年5月1日晚,人们聚集在天安门广场,原来------

  人们看到一颗明亮的星星,在夜空中缓缓移动,原来------

  从收音机中传来《东方红》的乐曲声,原来------

  (5)讨论:人们为什么如此激动?

  (6)有感情朗读。

  (四)作业 本作业 1、2、3题。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

  1、学会第4、5自然段中的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第4、5段,默写第5段。

  3、给句子加上标点符号,体会顿号和叹号的用法。

  二、教学过程 :

  1、复习导入

  (1)复习生字新词并听写。

  (2)指名朗读课文1-3段。

  2、研读4、5段。

  (1) 自由朗读课文第4段,找找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哪些令人骄傲的成绩。

  (2) 交流汇报。(卫星种类多,发射的卫星数量多,卫星研制时间只有20多年,时间短;技术高,能按预定轨道返回地球------)

  (3) 指名有感情朗读第5段,尝试背诵。

  (4) 完成作业 本第6题;默写课文第5自然段。

  (5) 背诵第4自然段。

  3、作业 本作业 4、5题;背出课文。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教学要求:

  1、训练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知道怎样选择材料,学习观察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习惯。

  2、学习写板报稿。

教学重点:

  通过仔细观察,选择合适的材料,按照板报稿的要求写下来。

教学难点:

  弄清板报稿与平时的记叙文的区别,让学生按照板报稿的格式,写清要写的要素,并做到内容具体,语言简洁。

教学过程:

一、学习例文,明确写作内容。

  板报稿一般要写出哪些内容?

  让我们先研究例文《和书籍交朋友》:本文写了什么事?按什么顺序来写?都交代了哪些要素?(活动时间、场所、人物、活动情况、活动方法、意义……)这些要素就是写板报稿必须交代清楚的,也就是板报稿要写的内容。

二、区别比较,突破难点,学习写法。

  根据习作要求:写报道做到篇幅短小,语言精炼,把内容写具体,标题要醒目,末尾要署名。

  怎样把板报稿的内容写得乘法而不失具体呢?

  研究例文,文章按什么顺序写?哪些地方写得具体?与记叙文有什么区别?通过分析、比较,我们可以发现,板报稿与记叙文的区别就在于:板报稿并不需要仔细刻画人物,细致地描写事情每一步的经过,也不需要很多华丽的辞藻,精心的修饰,只要实事求是地介绍开展活动的情况,结果,意义……因此,篇幅短小。

  再以《滴水穿石的启示》第一自然段为例,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这一事例怎样做到简洁而又具体的?通过研究,学生可以发现,这一节重点写了作者看到的水滴石穿的现象和形成的原因,写现象时只重点写了石头、石上小洞的样子。作者看到什么写什么,没有过多的修饰,很细致地描绘,语句十分简洁。

  通过这两篇例文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归纳出本次习作的写作方法和要求,知道板报稿在结构、语言上的特点,并根据这一要求习作。

  在习作中,命题也是一个难点。怎样才能做到标题醒目?可以要求学生先想清楚要写的内容,再根据内容进行概括,用词语或简练的语句来确定命题。

三、习作要求,练说练写

  明确了习作要求,就可以让学生分组交流讨论:你准备写什么活动或事情?准备怎样写?在口述的基础上练写。不过,在说或写的时候,一定要对照习作要求,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到内容具体,语言简洁。写完后再命题,写完后在右下角署名。

  这三步教学过程,要紧扣住教学难点重点,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明确习作要求,并按照要求,完成板报稿。

四、学生练写。

  学生练习写作,完成初稿,教师巡视,相机点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