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1-08-31

苯的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苯的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教材分析:

  必修模块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是以典型有机物的学习为切入点,让学生在初中有机物常识的基础上,能进一步从结构的角度,加深对有机物和有机化学的整体认识。选取的代表物都与生活联系密切,是学生每天都能看到的、听到的和摸到的,使学生感到熟悉、亲切,可以增加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必修模块的有机化学具有双重功能,一方面为满足公民基本科学素养的要求,提供有机化学中最基本的核心知识,使学生从熟悉的有机化合物入手,了解有机化学研究的对象、目的、内容和方法,认识到有机化学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能用所学知识解释和说明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和物质用途;另一方面为进一步学习有机化学的学生,打好最基本知识基础、帮助他们了解有机化学的概况和主要研究方法,激发他们深入学习的欲望。

  苯就是几种典型代表物之一,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被列为必修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苯的物理性质、分子结构、化学性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从结构角度适当深化对 学生苯的认识,建立有机物“(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认识关系,使学生了解学习和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苯分子结构中特殊的化学键决定了苯的化学性质。它是对中学阶段烃类成键知识以及性质的总结与拓展。学好苯的知识对后续有机物的学习具有指导作用。通过这节课,学生基本掌握了有机化学的学习方法,能利用物质的结构推断物质的性质,利用物质的性质来推断物质的结构。

  二、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在学习苯的知识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甲烷和烷烃、乙烯,初步掌握了碳碳单键、碳碳双键的结构特征和特征反应。根据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这些知识就是学生学习新知识之前已经具备的“先行组织者”,苯有关知识的学习要以此为基础,注意新知识和“先行组织者”之间的联系。学生运用“先行组织者”对苯分子的结构进行推测,继而根据分子结构推测苯的化学性质。

  三、具体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例举苯的主要物理性质(颜色、状态、熔点、沸点);掌握苯的分子结构并能够描述其结构特征; 通过苯与溴、浓硝酸等反应,掌握苯能燃烧、易取代、难加成的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苯分子组成及结构、性质的探究加强观察、归纳、推理等方法及技能的训练,进一步认识研究有机物的一般过程和方法;以苯为例,论证物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辨证关系;参与苯分子结构的探究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发展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明显地表现出科学解释必须与实验证据、自然观察相一致的实证精神;能从历史的角度理解科学家们提出的理论在当时具有的意义,从而理解科学的本质; 体会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认识技术的更新对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以假说的方法研究苯的结构,掌握苯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苯分子的结构特点和苯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以化学史为载体的科学探究法

  五、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

  4月颁布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这一理念,要求课堂教学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使学生学习“有用的化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根据建构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教学设计思想,依据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原则,在构建学生的学习环境时,采用的是“抛锚式教学”。

  本节课沿着历史的发展脉络设置了八个学习任务,将一个完整的发现苯、认识苯的过程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运用引导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亲历 “苯的发现之旅”,体会科学研究的过程和乐趣,训练科学方法。本课采用化学史和科学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把演示实验、探究实验、苯分子结构假说的提出和证实(或发展)串联起来,按科学发现基本过程的顺序设计教学程序。从发展学生自主性、创新性的角度出发,先启发学生自己写出C6H6可能的链烃结构简式,然后设计实验否定苯具有链式结构,从而发现并明确问题。再通过介绍凯库勒等科学家的研究工作,从运用假说的角度让学生认识并体验科学探索的基本过程。

  六、教学信息技术

  依据心理学知识,人类获取的信息80%来源于视觉,多种感觉协调运用时,获取的信息量就更大。因此本节课采用多媒体幻灯片与板书结合的呈现方式增强信息刺激力度,调动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尽可能多地获取有效信息。

  教具:苯分子结构模型 、投影仪、多媒体课件、相关实验装置及其药品。

  七、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

  你知道制鞋业粘合剂的主要成分是什么?据新闻报道,南方某鞋厂的打工妹由于过多地接触这种物质而染上了严重的皮肤病。

  投影:有人说我笨,其实我不笨,脱去草帽换竹笠,化工生产逞英豪。

  (设计意图)通过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新的学习课题,引用新闻报道和谜语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需要,启动学生意义建构。谜底揭晓后,自然引出本节课的课题——苯。

  2、 确定问题

  学生想知道该物质是怎样被发现的?其结构如何?可能具有哪些性质?这正是人们认识新事物的一般规律。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逐步体会并学会这种认识事物的步骤和方式。

  学习任务1:通过阅读教师提供的材料,了解苯的发现过程。

  学习活动:阅读下列材料。

  阅读材料:(由大屏幕展示历史背景)

  19世纪初,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一样,城市的照明已普遍使用煤气。当时伦敦为了生产照明用的气体(也称煤气),通常用鲸鱼和鳕鱼的油滴到已经加温的炉子里以产生煤气,然后再将这种气体加压到13个大气压,储存在容器中备用。在加压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种副产品——油状液体。

  1825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Michael Faraday,1791——1867 )首次发现苯。他将制备煤气后剩余的油状液体蒸馏,在80℃左右时分离得到了一种新的液体物质——“氢的重碳化合物”。这项工作持续了五年。

  1834年,德国科学家米希尔里希( E. F. Mitscherlich ,1816——1856) 用化学方法通过蒸馏苯甲酸和石灰的混合物制得了该液体物质,并命名为苯。

  [设计意图]继续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踏上“苯的发现之旅”,融入课堂学习之中。

  学习任务2:通过阅读材料、对苯试剂的实物观察和分组实验,归纳总结苯的主要物理性质

  学习活动1:通过回顾上述材料中科学家对苯的描述以及观察苯试剂,总结苯的颜色、状态、沸点等物理性质。

  学习活动2:分组实验、观察——将苯与水混合,总结出苯的密度和水溶性。

  学习活动3:学生归纳、总结苯的物理性质并进行小组交流。

  (设计意图)从上述的阅读材料中,学生已经对苯有了初步的认识,可以自己总结出苯的物理性质。

  教师设计、补充将苯与水混合的分组实验,可以帮助学生长久记忆一些性质(苯不溶于水,苯的密度比水小)。

  学习任务3:根据教师提供的信息,确定苯分子的组成;观察苯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并与甲烷、乙烯比较。

  学习活动1:阅读教师提供的材料,推断、确定苯分子的组成。

  材料:法国化学家日拉尔( C. F. Gerhardt )等人确定了该液体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分子式。

  苯是一种烃,其密度是同温同压下氢气密度的39倍,苯可以在空气中燃烧,1mol苯燃烧产生3mol的水和6mol的二氧化碳。求该烃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分子式。

  学习活动2:预测苯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并与甲烷和乙烯的燃烧作比较。

  学习活动3:观看演示实验:苯在空气中燃烧。

  [设计意图]从认识的一般过程来看,认识表观的性质(物理性质)之后就要运用化学技术和手段进入物质的内部,认识物质的结构特征。

  选择“相对分子质量——分子组成——分子结构”这样的顺序,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研究有机物的一般过程,为后续有机物的学习打下基础。

  甲烷、乙烯和苯分子中的碳、氢原子个数比例不同,因此燃烧现象不同,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的对比,更有利于学生内化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