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2)

时间:2021-08-31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学生对秋天的景物有一定的感性的认识,也了解一些描写秋天的词语。本课的词语对于学生来说有些陌生,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结合三组不同的词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合作学习,联系生活实际,促进学生识字、积累,增强学生的感悟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有收集词语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正确地朗读词语。

  【信息资料】

  1、多媒体课件、钢琴曲、自制字词卡片。

  2、学生收集关于秋天的词语。

  3、自制的金色星星图片。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一、谈话

  孩子们,过了炎热的夏天,我们走进了凉爽的'秋天。秋天的景象真美呀,就像一幅多彩的图画。今天就让我们更多的了解秋天吧!

  (教师富有感情地渲染,将学生带入美妙的秋天世界,激发学生了解秋天的热情,乐于参与。)

  二、演示

  播放课件:

  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呈现三组与课文内容相对应的画面。引导学生观察,谈感受。

  (课件展示,生动形象。符合学生好奇的年龄特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初步感受秋天美丽的同时,激发了求知欲。)

  对话平台

  一、自读

  1、凭借插图和拼音引导学生自由试读词语。

  2、找学习伙伴互助读词语,互相正音。

  3、利用生字卡片,小组内自主认读。

  (凭借辅助手段,营造轻松氛围,加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识字热情,突出主体作用。)

  二、指读

  1、教师范读。边演示课件边范读,学生边听边欣赏。

  2、分组练读,引导学生正确读词:

  让学生注意读准前后鼻音和平翘舌音的字:

  层、尽、染、淡、登、翠、爽、壮。

  3、多种形式汇报读。

  4、交流识字方法。引导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记忆生字的?

  (教师范读让学生学会欣赏。多形式的练读,在复现过程中加深记忆。识字方法的交流有助于学生互助识字,加强学生对字词的记忆。)

  三、朗读

  1、学生自由练读。要读得正确、读出美感。

  2、多媒体演示秋天的画面,配上《秋日的私语》的钢琴曲,引导学生体会意境,谈感受。

  3、小组练读,点评。

  4、汇报读,看谁读得最美、最有感情,评为“金色童音奖”。

  (感情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有助于加深理解,形成个性化的感悟,促进学生语言的积累。)

  四、写字

  1、出示“宜、实、色、华、谷”生字,引导学生认读。

  4、学生临写,同伴互相点评。

  (写字训练是本课的重点,重视范写,给学生提示,加强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一、导入

  复习读课本的词语,引入新课。

  二、诵读

  1、出示图片,选出与图上景色相对应的本课词语,读一读。

  2、开火车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3、比读。看谁读得有感情、有韵律。

  4、互相赏读。自由读给喜欢的小伙伴听。

  5、全班齐读。

  (有感情地读,促进学生的感悟与想象。赏读给学生提供展示机会,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相互学习。)

  三、练习

  出示“我会读”中的词语:

  1、分小组轮读。

  2、找朋友游戏:

  出示“我会读”中的生字。小朋友,生字在这里很孤单,咱们给它找找好朋友吧!

  3、再读。采用多种方式读。

  (采用活泼的方式进行朗读与组词,激发学习兴趣,促进了巩固与积累。)

  四、写字

  1、出示“金、尽、层、丰、壮”生字,引导学生认读。

  2、观察“我会写”中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根据规律分析字形,记住字形。

  3、说说难写的字和容易写错的字。

  4、教师范写,学生评说。

  5、学生练习。伙伴互评。

  (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字形的能力,提高写字技能,扎实进行训练。)

  五、拓展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学习伙伴说好收集了一些关于秋天的词语,你们也来展示一下吧!

  1、组内交流,加以整理。

  2、全班展示,小组选出代表,把组内收集到的有关秋天的词语展示出来。

  3、评出“丰收小组”,奖给组员一颗金色的星星。

  (展示交流,不仅促进学生积累词语,还能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伴教锦囊】

  关于秋天的词语:

  一叶知秋一丛金黄一丛火红秋意深浓秋色宜人秋兰飘香

  春兰秋菊春花秋月春种秋收丹枫迎秋枫林如火秋风习习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经历观察、猜想、操作、验证、交流和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初步学会应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并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概念、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进行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

教学准备:

  1、用于演示把圆柱体积转化成长方体体积的教具。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谈话:前几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圆柱体,学会了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和表面积,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圆柱的体积。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叫体积?(指名回答,生: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体积。)我们学会计算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呢?(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演示课件。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1、呈现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直观图。

  2、揭题:老师为大家准备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其中我们学过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大家想不想知道圆柱体的体积计算方法?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3、教师:在研究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圆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呢?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学生:把一个圆,平均分成若干个扇形,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的半径。)根据学生的叙述,教师课件演示。

二、自主探究,精讲点拨

  1、教师:那么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圆柱的体积,能不能也像刚才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一样,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推导出计算圆柱体积的公式呢?

  2、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同学们自己先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1)你准备把圆柱体转化成什么立体图形?

  (2)你是怎样转化成这个立体图形的?

  (3)转化以后的立体图形和圆柱体之间有什么关系?

  3、推导圆柱体积公式。

  学生交流,教师动画演示。

  (1)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

  (2)怎样转化成长方体呢?(指名叙述:把圆柱体底面分成平均分成若干个扇形(例如分成16份),然后把圆柱切开,拼成一个近似长方体。)你会操作吗?(学生演示教具)

  (3)教师说明:底面扇形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长方体。

  (4)教师:这个长方体与圆柱体比较一下,什么变了?什么没变?(生:形状变了,体积大小没变。)

  (5)推导圆柱体积公式。

  讨论:切拼成的长方体与圆柱体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切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相当于圆柱的体积,长方体的底面积相当于圆柱体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相当于圆柱体的高。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演示课件。)

  教师: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用字母公式,怎样表示?板书:

  圆柱的体积 = 底面积×高

  V = S h

三、运用公示,解决问题

  教师:根据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如果要求圆柱的体积,你必须知道哪些条件就可以求?

  ①知道圆柱的底面积和高,可以求圆柱的体积。

  练习七的第1题:填表。

  ②知道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可以求圆柱的体积。

  试一试。

  ③知道圆柱的底面积直径和高,可以求圆柱的体积。

  练一练的第1题:计算下面各圆柱的体积。

  ④知道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可以求圆柱的体积。

  一根圆柱形零件,底面周长是12.56厘米,长是1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四、迁移应用,质疑反馈。

  1、判断正误,对的画“√”,错误的画“×”。

  2、计算下面各圆柱的体积。

  3、智慧屋:已知一个圆柱的侧面积为37.68平方厘米,底面半径为3厘米,求这个圆柱的体积。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运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并且能够运用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今后的学习中,特别提醒大家一定正确计算出圆柱的体积,并且能灵活运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六、作业布置:

  完成作业纸上的习题

教学反思

  本节可的教学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圆柱的体积》,以前教学此内容时,直接告诉学生: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公式:V=Sh,让学生套公式练习;我教此内容时,不按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采用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在实践中体验,从而获得知识。对此,我作如下反思:

一、学生学到了有价值的知识。

  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发现,得到的知识是“活”的,这样的知识对学生自身智力和创造力发展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所有的答案也不是老师告诉的,而是、学生在自己艰苦的学习中发现并从学生的口里说出来的这样的知识具有个人意义,理解更深刻。

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方法。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强调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学生动手实践、观察得出结论的过程,就是科学研究的过程。

三、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传统的教学只关注教给学生多少知识,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学生的学习只是被动地接受、记忆、模仿,往往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思维根本得不到发展。

  而这里创设了丰富的教学情景,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经历了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分析整理、合作交流等过程,发现了教学问题的存在,经历了知识产生的过程,理解和掌握了数学基本知识,从而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不足之处是:

  1、

  2、 留给学生自由讨论、实践和思考的时间较少。 教学时教师语言过于平缓,没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