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教学设计

时间:2021-08-31

《埃及》教学设计

《埃及》教学设计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埃及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等地理特征,说明埃及在交通方面的重要性。

  2、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埃及自然环境的特点,说明埃及是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

  3、运用课本文字和图片资料,说明埃及在种族、民族、宗教、语言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4、了解尼罗河和苏伊士运河对埃及经济文化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联系埃及的自然地理特征,简述尼罗河对古代埃及文明和现代经济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了解埃及历史遗迹和文化对世界文明作出的贡献

  2、培养学生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埃及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尼罗河及苏伊士运河对埃及经济的意义

  教学难点

  1、尼罗河对埃及古代文明和现代经济(尤其是农业)的影响

  2、埃及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经济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通过埃及古老文明和现代文明的图片播放,让同学们感受埃及,并用关键词谈谈对埃及的印象,以此导入新课。

  二:探秘自然,走近埃及

  学习形式:小组合作

  读课本76页图8-13,从图中你能获取哪些有关埃及自然地理特征信息?请小组长把你们组找到的相关信息用序号标出写在白板上,写对一点且内容不重复得一分。4分钟后,小组交换白板,看哪组得分最高,得分最高组的组员上台展示。小组展示完毕后,由老师进行归纳总结,并给每个小组加分。

  三:探寻人文,走进埃及

  学习形式:情景教学,角色扮演

  先出示阿拉伯语、阿拉伯人及开罗附近建筑物等图片,让同学们说说埃及的基本人文情况。接下来,为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进行了如下的情景设置:假设同学们要前往埃及参观考察,为期四天,主要考察埃及的工农业发展情况及游览埃及部分名胜古迹。四天行程安排如下:

  第一天:乘船游览亚历山大港—开罗—卢克索—阿斯旺水坝

  第二天:游览尼罗河流域,考察周边的农业发展。

  第三天:参观国际航道—苏伊士运河

  第四天:考察埃及的矿产资源及工业、经济发展

  这四天的行程,让几位同学扮演的导游带领同学们参观考察埃及的工农业发展情况及游览埃及的名胜古迹,以了解埃及的古老文明和现代文明,进一步走进埃及。

  四:探疑解惑,揭秘埃及

  学习形式:小组合作探究

  在前面了解了埃及基本的自然和人文特点的基础上,为了解决本节课的难点,提高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我设计了两题探究题,让同学们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1、读图探究:尼罗河对埃及的古代文明和现代经济有什么影响?

  2、埃及是如何充分利用本国的各种资源,因地制宜发展本国经济的?

  五:课堂反馈

  学习形式:小组竞赛限时抢答

  通过小组竞赛抢答加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检测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六:课堂小结:

  学习形式:组内交流、组员评价、老师整体评价

  每位小组长组织组员在组内交流,并把组员的发言,在白板上归纳,以梳理这节课的知识脉络,同时对组员进行评价。

《埃及》教学设计2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工程宏伟、精巧的特点及作者描写的方法。

  3.从本课语言文字材料中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谈话引入

  1、教师导入: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走进了被称为“世界十大奇迹”之一的“秦兵马俑”,了解了兵马俑的宏伟壮观,感受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无不被其折服,今天让我们走进“世界十大奇迹”之首的“埃及金字塔” ,去探索未解之谜,你们有没有信心?

  2、学生介绍:自己对金字塔的了解?

  3、师:(出示金字塔图片)你会用文中哪些词来形容它?

  4、读好这些词。解释:巍然屹立 傲对碧空 过渡:埃及金字塔凭什么能“傲对碧空”呢?

  (设计意图:利用网络环境显示精美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图片,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激起探索的兴趣。)

  二、重点切入,整体感知。

  1、出示学习要求:快速地读课文3—5小节,抓住文中一句关键句,再从这个关键句中找出重点词语来回答这个问题。

  2、学生回答,出示过渡句。齐读 师:这句话中你找到埃及金字塔傲对碧空的原因了吗?(板书 宏伟、精巧、建造)

  3、小结:这句关键句是过渡句,它将上下文有机地连接了起来。通过这句过渡句我们知道了埃及金字塔能傲对碧空的原因。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过渡句。

  三、精读感悟,体会写法。

  过渡:埃及的金字塔很多,文章不可能一一向我们介绍,作者想了什么办法介绍的?(板书:举例子)举了哪个例子?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胡夫金字塔,真切地感受它的宏伟与精巧。

  1、出示学习要求:仔细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你从哪些字词句中感受到了埃及金字塔的宏伟与精巧?说说作者是如何写的?

  2、学生自主感悟探究。

  3、组织交流,引导想象,指导朗读,加深理解。(随学生交流相机出示)

  重点句;

  A“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

  1、学生交流。

  2、师小结说明方法,相机板书:列数字、作比较

  3、把埃及的金字塔与家乡的山作回比较感受它的高。

  小结:这么高的金字塔屹立在眼前,实在太宏伟了。

  B“塔身由230万块巨石砌成,这些石块平均每块重2.5吨。有人估计,如果将这座金字塔的石块铺成一条三分之一米宽的道路,可以绕地球一周;如果用火车装运,需要60万个车皮。”

  1、学生交流。

  2、师小结说明方法。

  3、算一算,说一说(出示题目:算一算:1、这些巨石如果用一列拥有30节车皮的火车来运,大约要拉多少趟?

  仅这一座胡夫金字塔所需要的石料有多重?说一说:塔身由230万块巨石砌成,这些石块平均每块重2.5吨。我估计,如果____________;如果___________。)

  指导朗读

  C、“这些石块磨得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砌合得很紧密,几千年过去了,这些石块的接缝处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

  学生交流。

  看图,了解金字塔结构的精巧,小结说明方法(板书:语言描述)

  指导朗读

  5、小结:作者用了一系列的说明方法,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埃及金字塔的宏伟与精巧,让我们再一起来感受一下金字塔的独特魅力吧!(引读)

  (设计意图:以多媒体为辅助,学生能看到直观的文字资料以及相关的图片,加深印象,能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金字塔的宏伟与精巧)

  6、拓展

  你们知道还有哪些建筑物可以形容为“傲对碧空”的? 课件图片 (我国的万里长城,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犹如一条长龙,备受世界人民的瞩目。 还有我国的故宫,它气势磅礴,精妙绝伦,据说有九千九百九十九间房屋呢。 东方明珠塔高约468米 , 悉尼歌剧院构思奇妙,造型独特,气势非凡,傲对碧空。)

  四、自主探究,突破难点。

  过度:建造金字塔是一项非常浩繁的工程,花费的心血和汗水是无法计算的,仅从古埃及人运石头、垒石块这两件事,就足以表现埃及人的勤劳和智慧。让我们带着敬佩之清朗读第四节

  1、明确学习要求:默读课文4、5小节,找一找文中是怎样介绍金字塔的建造的?

  2、指名回答

  3、感受当时的场面,学生画图演示并向同桌解说过程。

  4、小练笔 听了同学的讲解,看了生动的画面,此时此刻面对金字塔你想说些什么?

  5、小结

  因此文章结尾也说——我想它更是全人类的骄傲,是全世界人民的文化遗产。让我们怀着崇敬与骄傲来赞美一下吧!(齐读最后一节)

  五、课外延伸,拓宽视野。

  过度:金字塔的确是这样建造的吗?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据说”→不解之谜: 金字塔的建造是一系列复杂而繁重的工程,根据估计,胡夫金字塔用了260万块石块。假设近万名砌石工人每天能将十块重达十吨的巨石推送上去,也须费时近700年,但事实上,一座金字塔约需二十年即可建成。到底在没任何起重工具的年代,工人如何快速地将石块搬运、砌迭。金字塔的外壁石块都精确地紧贴着,像利用激光切割的一样,甚至连一张名片也插不进去;即使以现代最先进的土木技术也很难以完成。建造金字塔的石块,是以木制的滚轴运送,可是尼罗河流域生长最多的只是棕榈树,而它既是埃及人不可缺少的食物,也是炎热沙漠中惟一的遮阳材料;古埃及人决不可能大片砍伐,而且棕榈树的材质比较柔软难以充当滚木。如果滚轴的确是木制!那么,埃及人很可能利用舰队由外输入木材,然而考古学家至今尚未找到运输木材的船只遗骸。古代埃及人如何把石块雕刻及砌成陵墓,陵墓内部的通道和陵室的布局宛如迷宫,石壁光滑,古代埃及人是用什么方法设计并挖掘雕刻它呢?要知道4500年前,那时候人类尚未掌握铁器。据测算大金字塔是由260万块每块重约10吨的石块堆砌成的。塔身的石块之间,没有使用任何粘合物,历经至少4500年的风吹雨打,其缝隙迄今仍相当紧密,一把锐利的刀也难以插入。如此精湛的工艺,出自4500年前古埃及的工匠或奴隶之手,的确令人难以相信。同样,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金字塔作为法老(Pharaoh)的陵墓自然实在难以置信,暂且不说这260万块巨石如何采掘,要完成此建筑所需时间长达近700年。如此简单的数字,相信法老都可以算出。他们又为何要建造这个自己无法享用的陵墓呢?

  六、总结课文,深化情感。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研究,我们不但知道了埃及金字塔傲对碧空的原因,而且真切地感受到了它的特点与古埃及人民的勤劳与智慧。让我们去读书,去了解,去探究打开金字塔不解之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