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牧童》优秀教学设计(2)

时间:2021-08-31

篇二:《牧童》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在破解文义的设计中,重点抓住描写动作和场景的关键字眼,调动学生的想象思维,运用多种感官去体验,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韵味,轻松的理解诗意。

【教学目标】

  1.认识“铺”、“蓑”等字,会写“牧”、“蓑”2个生字,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2.借助重点字词,展开想象,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的意思。

  3.体会诗的意境,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与自由。

【教学重难点】

  利用重点字词体会诗中画面的美妙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诵读法”、“重点字词剖析法”和“情景创设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牧童短笛》音频材料。

【教学过程】

  板块一、设疑导入,激发“趣”

  导入语:在大文豪高尔基笔下,童年是一段疼痛的成长旅程,“铅一般沉重的丑事”揭示了19世纪俄国的社会百态;在罗大佑的歌曲中,童年成了一幕“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着游戏”的纯真印刻。那么,唐代诗人吕岩在《牧童》中又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童年呢?(板书:牧童)

  版块二、初步感知,读出“趣”

  1.自由读。要求读通诗句,注意“牧、蓑”的字音、字形。

  2.指名读,正音。提示学生按一定的节奏来读。

  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3.默读。说出自己初步读到的画面。

  师:这遍读,试着结合书中的插图和注释,想想这首诗大概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读到了怎样的画面?

  版块三、细读赏析,品出“趣”

  过渡句:透过诗,我们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有草,有笛声,有晚风,还有那一个“不脱蓑衣卧月明”的牧童。那牧童“卧”的'地方用诗中的话来说就是?

  出示: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1.品。

  从两句诗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宽阔、茂盛的草地,听到了牧童的笛声。)

  (1)透过“铺”、“弄”,体会诗句画面的张力。

  a.轻声朗读,想象这是一片的原野?(广阔无垠、望也望不到边的草地)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师:“铺”将草地全景式的展现在了我们眼前,绿色充满了整个画面。

  b.眼前绿草茵茵,我们耳畔似乎又听到什么?(牧童吹着清脆悦耳的笛声)你是从哪个字中,听到了这样的笛声?(“弄”) “笛弄晚风”是笛声逗弄晚风吗?你从弄字体会出什么?

  师:一个“弄”字把风中笛声时断时续,悠扬飘逸的特点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都传达出来了。刚才抓住重点字“铺”,“弄”字去体会诗句营造的意境,这是我们学习古诗的好方法。(板书:铺弄)

  (2)引导学生体会“六七里”与“三四声”的虚指意味。

  师:在这里出现的一些数字,请你读读,细细品味,你发现了什么?

  总结:这些数字在诗中都不是具体的描写,“六七里”极言其多,进一步突出了草地的茂盛和广阔(板书:广茂);“三四声”极言其少,反而突出了笛声悠扬,也衬托出了乡村夜晚的静寂。(板书:悠扬)

  2.读。

  (1)当置身于这一片广阔茂盛的草地,听着耳边时远时近、悠扬飘渺的短笛声时,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生齐读)

  (2)读的时候可以把“六七里”读得长而缓,“三四声”读得短而轻。谁来试试?

  (指名读)

  (3)老师仿佛看到了,绿油油的小草铺满了原野,微风轻轻吹过,正涌起层层绿色的涟漪呢!远处传来的笛声,一阵阵悠扬的曲调,时有时无,时快时慢,时远,时近。男生们,可愿意用你们的朗读领老师再欣赏一番吗?

  (男生齐读)

  (4)夕阳西下,草野茫茫,牧童短笛随风扬。多静谧的景象,多悠闲的心境啊!

  (师引读:草铺横野,生接:六七里;师引读:笛弄晚风,生接:三四声。)

  就这样,牧童头戴斗笠,身穿蓑衣,光着脚丫,在晚风的吹拂下慢悠悠地回到了家。此时此刻,你又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出示: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黄昏后,吃饱饭的牧童摸着圆滚滚的肚子,来到了草垛。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明月,隐隐还闪烁着星光,看到如此美景,牧童哪还顾得上脱下蓑衣,嗖!这不,以天为被,以地为床,他已惬意地躺着仰望这番美景了。此时此刻,你觉得他会想些什么? (生自由言说) 眼前绿草茵茵,耳畔牧笛声声;白日老牛牧笛为友,晚上清风明月为伴,真如世外桃园的生活。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呢?你是从哪些词中看出来的?牧童为什么不脱蓑衣呢?你是怎么想的?

  师:这是一个孩童最自然,最率真的表现呢。怎么想就怎么做,不去考虑细枝末节,跟着自己放松的心走,享受着自己最自由的生活状态。什么是“卧”,(躺,睡)把卧换成“坐”或者“立”,放到诗句中读一读,感觉如何?

  师:一个“卧”字使牧童更具孩童的趣味,诗的整幅画面也更立体了。

  总结: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饿了就吃,困了就睡,无牵无挂,自由自地,是多么可爱的牧童啊!请你们用自己的喜爱之情,再读这句诗。

  (生齐读)

  这样的生活真是——?

  生自由说,师相机板书:快乐、悠闲。

  如此悠闲快乐、自在轻松,你向往这样的生活吗?我请全体女生读,读出你们的向往。

  (女生读)

  闭上我们的眼睛想象,眼前绿草茵茵,耳畔牧笛声声;老牛品草静静,夜晚清风习习,高空明月朗朗,牧童卧草眠眠,太惬意了!你能再读出这样的快乐吗?(生齐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