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时间:2021-08-31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大道之行也》是出自西汉礼学家戴圣编著的《礼记》中的一篇散文。此文是为阐明儒家思想中“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古人追求的“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模式。下面给大家分享大道之行也的教学设计,欢迎借鉴!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熟读背诵课文,掌握文章内容。

  2、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朗诵课文掌握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掌握文章的内容意义,熟练背诵文章。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流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

  教师组织学生谈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社会。相机引入。

二、初步感知

  检查预习。指名读课文,教师相机指正。

  教师范读。学生聆听,自己不认识的字词加上拼音。

  教师领读。学生跟读,留心容易读错的地方,作上标记。

  学生齐读。一起读课文,准确明白节奏重音等。

  教师自渎。小声跟读,巩固读法。

  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1)大道之行也:用提示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就是“大道”的内涵。

  (2)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要有停顿变化,不能连的太紧。

  (3)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意思。

  (4)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

  (5)末句: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组织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读。

  主要形式有:

  1、男生齐读。

  2、女生齐读。

  3、左边齐读。

  4、右边齐读。

  5、同桌齐读。

  6、学生自渎。

  指名朗读课文,组织学生集体订正。

三、深入探究

  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自学。

  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注释,自主理解课文内容。互相说一说,听一听,指出其中的不足,记录共同存在的疑惑或有争议的地方。

  学生代表提出问题,教师相机组织解释疑惑或指正引导,形成共识。

  教师提出目标,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目标设计:

  1、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2、文中的纲领性句子是什么?

  3、“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4、“大同”社会的社会局面怎么样?

  教师给学生5分钟的探究时间,学生自主开展。

  指名发言,教师相机讲解强调。

  教师补充古代儒家人的政治理想,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题。

  组织学生再读课文,加深理解领悟。

四、拓展延伸

  1、教师出示老子《道德经》片段,组织阅读,比较理解,加深认识。

  2、组织学生谈谈“大同”社会的理想是否能够实现。

五、作业设计

  你认为孔子所追求的理想社会与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的地方?举例说明。

  附:板书设计

大道之行也

  大同  社会的纲领: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大同局面: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积累并理解重要的文言字、词。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引导学生整体把握作者论述思路。

  3.背诵并默写全文。

  (二)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现实生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4.联系实际,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三)情感目标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二、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深入学习作者思路,结合学生写作实际,指导学生立意谋篇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

  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法。

  这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半个世纪以前的中学生差不多能背诵如流,今天的中学生也应如此,必须读得烂熟,才能较好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并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要保证让学生在课堂和课外至少读15遍。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关于文意的理解,可让学生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完成。对于与《桃花源记》的比较阅读,教师可稍作点拨引导。学生讨论,生生互动;教师点拨,师生互动,这样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3.探究创新法。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供学生思考探究,鼓励他们敢于想像,并为自己的奇思妙想而努力学习。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范读材料。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整体思路,指导学生能正确断名,准确诵读;

  探究性思维训练,促进学生内化课文内容,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一)、导入语。在中山陵的大门上,镌刻着孙中山先生生前题写的四个大字--“天下为公”。这四个字是孙中山先生最喜欢的一句话,也是他题写的最多的一句话。它包含着孙先生为之奋斗一生的最高理想和最完美的'社会构想。其实,这一句话最早出自于我国一部儒家经典著作--《礼记》。那么这四个字究竟有什么含义?这什么被孙中山先生奉为一生理想?我们不妨走进这部两千多年前就出现的典籍,共同寻找答案。

  (二)、引导学生疏通文意。共同解决重点字词,疑难句子。

  (三)、整体把握课文思路。

  1、本课文是从《礼记》中节选的一段文字,编者以第一句话作为标题,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外搜集全文阅读。今天我们只要研究这一段文字。先请同学们共同朗读课文,请注意生字和特殊读音。(学生朗读)(教师点评朗读,如有必要可板书重点读音和朗读错误的读音。)

  2、通过提问把握课文大意。本文是用哪两个字来表示理想社会?(“大同”)“大道”与“大同”有什么关系?(“大道行”才能达到“大同”社会)“大道”既行,就能“大同”。那么“大同”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社会面貌?请划出有关文字回答。(“天下为公……外户而不闭”)(在回答的时候,有些句子可能有些学生不理解,可以请发言的同学来解释。)

  3、老师小结:这段文字从很多方面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社会形态,也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安居乐业、人人平等、互敬互爱、亲如一家的社会画卷。这是多么吸引人的理想啊!难怪千百年来,从孔子孟子到陶渊明,从洪秀全康有为到孙中山,无数仁人志士视之为最高理想。接下来我们来研究下这个理想的实质是什么?

  (四)、深入研究课文,领会课文实质。

  1、请大家默读课文,用课文中有关语句来回答问题:选举什么样的人治理国家:提倡什么的人际关系:怎样对待弱势群体:具有什么样的物质财富观念:具有什么样的劳动观念:

  2、学生回答问题。

  3、以上这些方面涉及到一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作者对此作了大胆的设想。作为两千多年前的人,能够有这样的设想确实叫人敬佩。然而,我们同时也应看到,作者的这些设想仅仅停留于提纲式的粗线条的勾勒,没有具体的操作方法。时代的局限使得他们不可能去研究这些设想的可行性,也不可能找到去实践这些设想的方法。我们今天去阅读这些文字,大家想过什么方法可以实践这些设想吗?请大家大胆想象,说出你的设想,说不定明天的社会学家就出现在你们中间。

八、设疑探讨。

  1.“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结合课文相关语句,谈谈自己的看法。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3.从“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中,你感受到了当时社会怎样的状况?

  4.根据文中阐述的内容和你对“大同”社会的认识,你觉得“大同”社会能实现吗?

九、板书设计。

十、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概括归纳自己学习课文后的具体感受。

  2.完成课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