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1-08-31

关于唐诗五首的教学设计

唐诗五首

  ◎写法归纳

  山居秋暝

  (1)诗中有画。

  本诗画面清幽、宁静,色调明朗,给人一种世外桃源般的舒适惬意感,体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蕴。

  (2)音韵和谐,节奏优美。

  颔联中的“照”和“流”两个动词用在句末,写出了隐居之情态。如果改成“照松间”和“流石上”,不仅音节上不美,也显示不出“松间(隐)”“石上(居)”的会意。

  “归”和“下”用在句中,不仅避免了和上联句式上的重复,而且避免了在音调上的不和谐。王维通过锤炼字句,使全诗达到了和谐、整齐的完美。

  从军行(之四)

  写景境界阔大。

  本诗在写景的同时渗透着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登高

  (1)情景交融。

  通过首联,诗人把战乱之苦、漂泊之悲及壮志难酬的悲愤寄托在画面中,并融入颔联浩大、壮阔的景象内。景物触及诗人伤心事,融入诗人主观情思的意象中,触景而生情,情由景生,情融于景,情景交融。

  (2)词句凝练,格律工整。

  这首诗极显诗人用词炼字的功夫。一般诗人有所谓语言难以完全达意之憾,而杜甫则能自如驾驭语言,胸中之情自然流泻,言语之间,妙合无痕。一般律诗只有中间两联运用对仗(因对仗工整非常不易),而这首诗八句全都对仗,格律十分精细工整。

  石头城

  这是首写景诗,但句句有情。

  这首诗抓住了石头城的几个特征景物,描写了石头城的萧条景象,寄托了诗人对国运衰微的感慨。在诗中,诗人通过拟人手法的运用,把潮水和“旧时月”都赋予了人的感情。诗人把石头城放在沉寂的群山中写,放在带凉意的潮声中写,放在朦胧的月夜中写,更能显示出故国的没落和荒凉。

  锦瑟

  本诗语言婉转含蓄,意蕴朦胧,在典故传说的运用中使用了象征手法,使诗作更耐人寻味。

  诗以埋怨锦瑟起兴,提出“思华年”的主题。颔联使用“庄生梦蝶”“望帝啼春”的典故分别喻往事如梦和感伤不已。颈联又将典故与传说糅合在一起,“沧海遗珠”“月明珠圆”“鲛人泣珠”烘托出诗人希望破灭后的凄凉、孤寂而又沉郁的心境。“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又邈远难觅,表达了诗人理想幻灭后的彷徨与悲伤。

  用典故和传说构成了迷离不定的意境,象征地表现了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复杂而微妙的情感——悲剧性的惘然。全诗语言含蓄而晦涩,将朦胧的情思寓于朦胧的境界之中,抒发了诗人难言的隐痛。

  ◎写法精讲

  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指导

  动静结合是一种很重要的写作方法,通过恰当的方式,把动的事物化为静物,或者把静的事物写活,以动来衬托静,造成一种奇妙的写作效果,使静物显出活力,具有生命力,使动的事物厚重,庄严,从而显示出别样的表达情致。我们在写作当中恰当地使用这种动静结合的方法,就能够改掉单调的缺陷,使生动起来。

  写作时,对事物的观察不应只是关注静态时的情态,而应从细处着眼,也观察动态时的情态,把两者结合起来,突出事物的整体感,生动性。

  例如:《周庄水韵》一文中写了雪中的周庄时,“在耀眼的阳光下,古镇到处可以看到斑斑积雪,在路旁,在屋脊,在树梢,在河边的石阶上,一摊摊积雪反射着阳光,一片晶莹,令人目眩。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参差交织,黑白分明,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在阳光下,积雪正在融化,到处可以听见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小街的屋檐下在滴水,石拱桥的栏杆和桥洞在淌水……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这里写景,作者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首先写了静中的古镇,阳光下覆盖着斑斑积雪,显得安详、宁静、如一幅版画。接着,由静转动,通过滴水声、流水声的描写,雪中的周庄充满了灵动与生机,惹人喜爱。运用动静结合,既展示了周庄的娴静、优雅之美,又显示了周庄的生机盎然的活力之美,两者相得益彰,写出了神韵。

  同样的道理。写人时也可以采用动静结合的角度来写,即人的外貌、表情、姿势等的描绘,然后结合动作、语言等动的角度来写作,这样全面突出了人物的特点。

  另外,写作时,我们应大胆创新,巧妙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动静结合,把自己独特的感悟融汇其中,创造独特的效果。例如:《巴东三峡》一文中,作者写山时,“那里的山峰,高的高,矮的矮,一层一层的,就像无数匹马在奔驰。”这里,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静的群山比喻为“无数匹马在奔驰”,将山的前叠后连的动态刻画得惟妙惟肖,写活了山的气势。写山峰时,“这个峰很高,那个峰还要高,前面有一排,后面还有一排,后面的后面,还有无数排,一层一层的,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这里用拟人的手法,用“围”“咬”等动词,勾勒出群山簇拥环抱的情态,体现出群山的险峻。通过以上的事例可以看出,修辞手法是重要的一种化静为动的方式,但是,写作时要注意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尤其是之间的神韵及神似,因为其间夹杂的更多的是作者的一种感悟,一种情感,如果显得僵硬,勉强的话,表达效果会大失其色。

  当然,我们要根据的实际需要来选择,灵活地选取动静结合的手法,要有所创新,这样才能写出有个性的,用我的笔,写我的心,抒我的情。

  ◎名著印证

  请在自己所读过的作品中找出运用动静结合手法描写的一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1.鲁迅《社戏》——“周围的群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向船尾远远跑去了。”

  2.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作者所刻画的画面中,“黄鹂”、“白鹭”是动态的——一个在鸣叫——鸣,一个在直上云天——上。而“翠柳”、“青天”是两个不动的静物,在作者的笔下,动物和静物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灵动、唯美的意境。

  ◎微写作训练

  请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写一段描写性文字。(1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