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公开课教学设计(2)

时间:2021-08-31

  《马说》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牢记“说”的文体知识。

  2.理解文章大意,积累重点词语。

  3.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知识分子的愤懑和不平的情感。

二、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知识分子的愤懑和不平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谁能为我们讲讲“伯乐相马”的故事?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干里的骏马。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仔细寻访,一直没发现中意的良马。一天,伯乐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伯乐不由走到跟前。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大声嘶鸣,好像要倾诉什么。伯乐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对驾车的人说:“这匹马在疆场上驰骋,任何马都比不过它,但用来拉车却不如普通的马。你把它卖给我吧。”

  驾车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伯乐牵着马来到楚王宫,拍拍马的脖颈说:“我给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马像明白伯乐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响,引颈长嘶,声音洪亮,如大钟石磐,直上云霄。楚王听到马嘶声,走出宫外。伯乐指着马说:“大王,我把千里马给您带来了,请仔细观看。”

  楚王见马瘦得不成样子,认为伯乐愚弄他,有点不高兴,说:“我相信你会看马,才让你买马,可你买的是什么马呀,这马连走路都很困难,能上战场吗?”伯乐说:“这确实是匹千里马,不过拉了一段车,又喂养不精心,所以看起来很瘦。只要精心喂养,不出半个月,一定会恢复体力。”

  楚王一听,有点将信将疑,便命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好,果然,马变得精壮神骏。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

  后来千里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不少功劳。楚王对伯乐更加敬重。

  2.作者名片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世称韩昌黎。

  背景简介

  他25岁中进士后,长期得不到重用,他曾三次上书宰相,被辞。后依附节度使2次,仕途坎坷。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之士不受重用。这些都让他感到明主难遇,在这种悲愤心情下,写下寓意深刻的《马说》。

  文体解说“说”: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马说”即谈马、论马。

  《爱莲说》莲——君子,托物言志;《马说》马——人,托物寓意

  (二)朗读全文,注意疑难字词读音,文中句子节奏。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枥(cáo lì)之间,不

  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反复朗读,比一比,谁是背诵小能手。(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和节奏。)

  2.了解大意

  a、小组讨论,了解文章大意,不懂之处作好标记。然后小组展示。(重点词语见课件蓝色字)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可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千里马,只能在奴仆的手中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同(两马并驾)死在槽枥中,不能用“千里马”来称呼它。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容量单位)谷子,喂养(通“饲”)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本领,可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无法表现(通“现”)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又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打它(代千里马)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通“才”),马嘶鸣(之:音节助词)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握着马鞭面对着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通“耶”)?大概是他们真的不懂得识别千里马呀!

(三)译读课文,积累重点词句,准备抢答。

  1.通假字:

  食马者:“食”通“饲”,喂养。

  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2.解释下列红色字体词语的意思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

  或尽粟一石(有时)

  是马也(这)

  虽有千里之能(本领)

  执策而临之(面对)

  3.一词多义

  执策而临之:鞭子,名词

  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动词

  食不饱,力不足:shí,吃

  一食或尽粟一石:shí,吃

  食之不能尽其材:sì,“饲”,喂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指代“千里马”

  其真无马邪?:难道,表反问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大概,表推测语气

  4.请翻译下列句子。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因此即使有千里马,只能辱没在低贱的手中,(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马的人不知道(依据)它能够日行千里来喂养它。)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本领,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特殊的本领和英武的体态无法表现在外面。)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想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不能够,又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四)研读揣摩

  1.大声朗读第一段,思考:作者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句话强调了什么?在文中有何作用?)

  第一段:强调了伯乐对于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是本段的核心,也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2.没有识马的伯乐,千里马的终身有何悲惨遭遇?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本应驰骋天下,却辱没在奴隶人手里,骈死于槽枥之间,实在让人痛惜,那么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呢?请认真朗读第二段。

  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第二段: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具体原因。

  4.大声朗读第三段,说说这段勾勒了怎样的“食马者”形象?有什么作用?

  勾画了愚昧无知的食马者形象,对“食马者”愚妄无知进行辛辣的嘲讽。

  5.作者通篇不离千里马,仅仅是在写“千里马”吗?

  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善于发现人才的人;食马者比喻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统治者,作者用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人才难遇明君。(托物寓意)

  6.作者写作此文的用意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句子分析。

  本文借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埋没、摧残人才表达了强烈的愤慨,讽刺了统治者愚妄无知,也流露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激之情(文章主旨)

  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文章“托物寓意”的手法,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意义,探究作者写作的目的。

(五)巩固提升

  联系现实生活简要回答:假如你是千里马,来到一个新的单位,领导并不了解你,你打算如何去做?你会等伯乐来发现你吗?

  答:不能一味等待伯乐的赏识,要毛遂自荐,善于自我推荐,主动地寻找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

(六)课堂小结

  本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把(人才)比作千里马,把(愚妄无知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反映了古代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斗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板书

  千里马——人才

  伯乐——善于发现人才、赏识人才的人

  食马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