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优秀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1-08-31

  【教学目标】

  1、知识教育目标:

  ⑴ 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⑵ 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2、能力训练目标:

  ⑴ 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

  ⑵ 通假字的准确识别运用。

  3、德育渗透目标:

  ⑴ 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⑵ 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2、难点: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3、解决办法:

  ⑴ 注意与已有知识联系,初中已学过《曹刿论战》,对《左传》有了一些了解,要在此基础上有所拓展。要使学生有意识地关注《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上的地位,并自己参看有关书籍。

  ⑵ 引导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学生活动设计】

  1、课前预习:

  ⑴ 借助工具书,通读原文。

  ⑵ 参考有关资料,对《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中的地位及《左传》的语言特色有所了解。

  ⑶ 初步了解故事情节,特别注意对烛之武这个中心人物的把握。

  ⑷ 画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及难点。

  2、课内采用讲析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疏通课文,把握课文的结构。

  2、了解背景知识,作家、作品。

  二、整体感知

  1、解题:

  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主要是记公元前630年郑国烛之武利用秦、晋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前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但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以及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2、时代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僖公三十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二点。其一,郑国曾二次得罪过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跑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时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即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郑伯甚至与晋侯盈于衡雍,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其二,晋秦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晋秦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3、主要人物介绍:

  烛之武是中心人物。虽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但在国难当头,深明大义,以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只身赴敌营,以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消除了郑国的危机。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说服了秦伯,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佚之狐,慧眼识英雄的伯乐。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解,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势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

  郑伯,勇于自责者。当郑国所处危险境地,需烛之武退秦师时,烛之武却流露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的满腹委屈与牢骚。面对此,郑伯先是是寡人之过也以自责,从谏如流,情真意切,并欲扬先抑,设想假如郑国灭亡的话,对烛之武也无好处,这种透彻的分析,诚意的表白,终于感动了烛之武,使之临危受命,义无反顾赴敌营。

  4、本文学习的知识点:

  ⑴ 熟悉课文,达到背诵。特别注意把握课文的支撑句:

  ① 秦、晋围郑,且贰于楚也。

  ② 吾不解早用子,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③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④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吾其还也。

  ⑵ 准确分辨一词多义。如若、论、辞、鄙、微、之等。

  ⑶ 注意通假字:共──供;说──悦;知──智。

  ⑷ 正确把握词类活用词。如:鄙、东、西、敝、军等。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预习课文:

  ⑴ 通读全文,作必要的阅读标记,查阅工具书,自行疏通课文。

  ⑵ 标出课文的结构层次。

  ⑶ 了解《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中的地位,及《左传》的语言特色。

  2、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讨论题:

  ⑴ 烛之武不拘形象从哪些情节中可以看出?

  ⑵ 从本文的写作特点中,看《左传》文学的价值。

  参考答案:

  关于烛之武的人物形象:在第二部分中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暗写烛之武在年轻时并没有得到重用;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流露出他满腹的委曲和牢骚。这一情节的描写,使在郑国危于旦夕之际,郑伯由于佚之狐的推荐看到的一线希望又趋渺茫。郑伯用自责化解了烛之武的不满,使他只身卦秦。文章在有张有弛,曲折有致中显示烛之武不计个人得失,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精神。

  再有,在烛之武说退秦师的第三部分中,说理透辟,文章的主旨,决定了文章必须着意描写人物语言,使辞令引人入胜。陈辞先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话秦、晋围郑,郑既知之矣。再说明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国有害无益。

  第三部分,烛之武说退秦师。

  烛之武首先向秦穆公承认郑国处在危亡的境地,把这件事放在一边不再谈。然后

  一面说明秦国灭郑则无益而有害,舍郑则有益而无害。一面举出事例,说明晋国不可信赖,秦国不应与晋国共事,晋国得到郑国,必将进而损害秦国。烛之武利用秦、晋两国的矛盾,根据事理和事实,把秦灭郑和秦与晋共事的害处分析得十分透彻,终于说得秦穆公不仅撤兵回国,而且留下一部分人助郑防御晋。

  第四部分,晋师撤离郑国。

  当晋国的监军秦国成为郑国的盟友后,晋侯毅然撤军。说帮伯而退晋师正是烛之武所要达到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