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2)

时间:2021-08-31

  3.琼珊:未出名的年轻女画家,体质单薄,生活状况也不好(住在艺术区),感染肺病,病重,因高烧而产生幻想,在病魔面前表现出悲观态度,但有求生的意愿。

  (四)艺术特色领悟

  1. 欧·亨利式的结尾——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欧·亨利式结尾是最为吸引人的。关于这一点,人们历来赞誉有佳……前文足够的铺陈,结尾完全脱离人们预想的轨道,使人在惊愕之余又不能不承认故事情节布局的合理性。欧·亨利式的结尾: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读者眼看着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

  2.品读欧·亨利式的语言。

  比如:“到了十一月,一个冷酷无情、肉眼看不见、医生管他叫做‘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蹑手蹑脚,用他的冰冷的手指这儿碰碰那儿摸摸。”“叶子。常春藤上的叶子。等最后一片掉落下来,我也得去了。三天前我就知道了。难道大夫没有告诉你吗?”“又掉了一片。不,我不要喝汤。只剩四片了。我希望在天黑之前看到最后的藤叶飘落下来。那时候我也该走了。”

  品味:采用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喻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

  四、拓展训练

  (一)小组活动:

  1.在布置阅读的六篇外国小说选文中,找出欧·亨利的作品。(阐述认定的理由)

  2.给六篇小说选文取名(拟题目)。

  选文一 欧·亨利(美)《警察与赞美诗》

  选文二 欧·亨利(美)《麦琪的礼物》

  选文三 莫泊桑(法)《项链》(《首饰》)

  选文四 契诃夫(俄)《凡卡》(《渴睡》)

  选文五 契诃夫(俄)《小公务员之死》

  选文六 马克·吐温(美)《百万英镑》

  (二)探究《警察与赞美诗》:

  1.《警察与赞美诗》情节结构上的特点。

  2 .《警察与赞美诗》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1. 《警察与赞美诗》情节结构上的特点:

  在情节安排上最大的特点是既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一个“罪恶累累”的人竟一次次地被认定为无罪,这出人意料的结局,使读者的心情由紧张而化为轻松,进而会发出微笑(康德说过,笑产生于忽然化为乌有的期待);而一个决定改过向善的人却遭逮捕入狱。两种荒谬背后的深刻内容:为非作歹者无人过问,有心从善者反进牢门。这正是资本主义社会最本质的表现,主人公生活在那样的社会里,最终的结局必然是这样的。巧妙的情节安排,充分地表现了小说的主题。)

  (2. 《警察与赞美诗》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这篇小说语言最大的特点是“幽默”,幽默是一种语调轻松但却包含深刻意义的讽刺,它不同于一般的俏皮话,而是为内容服务的,它表现了作者对人物的情感倾向和事件的态度。小说中通过夸张、比喻、拟人、反语等修辞手法,来使语言达到幽默的艺术效果的。有些幽默语言看似轻松,实则沉重。例如“多年来,好客的布莱克威岛监狱一直是他冬季的寓所。”这里用反语“好客”、“冬季寓所”,说得幽默轻松,实际上揭示了下层劳动人民悲惨的活动境遇,蕴含着无家可归的流浪汉的无限的辛酸。类似的例子在上文谈苏比反常心理时已举过很多。

  有些幽默的语言直接讽刺社会现实,看以风趣,实则辛辣尖利。如“每天晚上,这里汇集着葡萄、蚕丝与原生质的最佳制品。”作者不直接说出人物的身份,而且反语和借代的修辞手法,辛辣地讽刺了达官富豪们穷奢极欲的腐朽生活,与广大下层劳动人民的艰辛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富悬殊,也揭示了苏比等下层劳动人民生活艰辛 的社会根源,从而增强了小说的社会意义。)

  补充:从艺术手法上看,欧·亨利善于捕捉生活中令人啼笑皆非而富于哲理的戏剧性场景,用漫画般的笔触勾勒出人物的特点。作品情节的发展较快,在结尾时突然出现一个意料不到的结局,使读者惊愕之余,不能不承认故事合情合理,进而赞叹作者构思的巧妙。他的文字生动活泼,善于利用双关语、讹音、谐音和旧典新意,妙趣横生,以含泪的微笑著称。他还以准确的细节描写,制造与再现气氛,特别是大都会夜生活的气氛。

  五、对照教学目标作课堂小结:

  1.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体味欧·亨利式的结尾的妙处。

  2.能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学习主人公“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板书:人间苦难 精神支点 人性之美 )

  六、拓展:图片鉴赏

  1.《孩子,我为你的教育而哭泣!》

  2.同龄人的境遇:王致中17岁,在贵州以背煤为生。一筐煤40公斤,从煤坑向上爬100米,然后再走1000米山路,挣1元人民币……

  3.《美丽的城市 流浪的老人 》

  “仁者,莫大于爱人。” ——《论语》

  世界需要互助精神!人类需要爱心!

  七、设身处地:(三选一)

  (一)如果琼珊是你的朋友,你会怎么做?(培养学生的与人为善、关怀他人的美好品质和责任感)

  (二)设想20年过去了,琼珊成了著名的画家,有了自己的孩子。也是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她回忆起“最后的常春藤叶”的故事,对自己的孩子说了一番话。她会说什么呢?请你想一想,说一说。

  (三)发挥合理想像,描写贝尔曼在风雨交加的夜晚画常春藤叶的场面。

  (训练学生的想像力和语言表达力)

  板书设计:

  最后的常春藤叶

  开端:(1-11) 琼珊病重 藤叶 贝尔曼

  发展:(12-36)琼珊病危 夜里 冒风雨 画藤叶

  高潮:(37-52)琼珊好转 生命 最后 生病住院

  结局:(53-55)琼珊脱险 征兆 杰作 去世

  (人间苦难)(精神支点) (人性之美)  教后反思:  《最后的常春藤叶》是苏教版必修二第一专题“珍爱生命”中归类到“精神支柱”的小说,是对学生进行“人性之美”熏陶的好文本。我的教学目标设定有二:1.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体味欧·亨利式的结尾的妙处。2.能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学习主人公“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课堂教学实践中,从导入语到结束语都围绕着教学目标设计。

  本节公开课教学结构安排是探究解读文本再拓展延伸。我的作家简介突出了两点:欧·亨利式的结尾;欧·亨利体现“含泪的微笑”的语言风格。在“整体感知”这一环节上,安排了“口述故事梗概、用简洁的话说出自己的读后感、找出时间线索与人物、情节的对应关系、梳理情节结构”四个步骤,让学生理清小说情节之后鉴赏人物,品读人性魅力。学生在解读文本时明白这片最后的常春藤叶是贝尔曼的“杰作”,是“生命在凄风苦雨中顽强生存的意味”,感悟到了人生需要精神支点,感悟到了舍己救人的人性之美。人物形象鉴赏之后再次强调欧·亨利小说的艺术特色,顺理成章进入到拓展延伸环节,两个星期前,我已经把6篇略去题目的外国小说上传到班级的QQ群,布置学生抽空阅读6篇小说,课堂内出示两个活动主题:1.在布置阅读的六篇外国小说选文中,找出欧·亨利的作品。(阐述认定的理由);2.给六篇小说选文取名(拟题目)。拟题目用集体回答的方式解决,阐述认定欧·亨利作品的理由采用四人小组讨论的方式,学生在互动中明白了从小说结构(结尾)和小说语言认证作家的解读方法。思想教育上的拓展是几幅现实图片,旨在让学生理解“世界需要互助精神!人类需要爱心!”最后布置“设身处地”的课外作业目的是训练学生的想像力和语言表达力。

  本节课上,学生思维较平时活跃,课堂参与度和教学目标达成度都可以。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2.《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3.课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范文

4.《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范文

5.《最后的常春藤叶》的优秀教学设计范文

6.《最后的常春藤叶》的教学设计方案

7.人教版高二语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

8.《最后的常春藤叶》优秀教案设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