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3)

时间:2021-08-31

  时:农时。

  15、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谨:谨慎。 庠序:古代指学校。 教:教化。 申:反复讲述。 孝:尊敬父母。 悌:敬爱兄长。 义:道理。 16、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颁同斑。 颁白:头发花白。 负:背着东西。 戴:顶着东西。 黎民:老百姓。

  王:名作动,称王。 未之有: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后置。

  6自然段:阐述王道之成的道理:

  孟子进一步提出教养百姓,使民心归顺的仁政主张,也是“使民多加”的根本措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三组排比句又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种措施后产生的效果。这三种措施与上文的三种措施相比,显然前进了一步,具有更强的主观能动性。孟子不仅主张养民,还主张教民:“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作者在这里连用四组排比句,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出一幅美好的前景。然后用“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两句承上启下,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与前文“王道之始”相呼应。

  17、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检:约束 涂:同途,道路。 莩:饿死的人。

  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18、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则:表转折。

  岁:年成。

  19、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何异:什么不同。 于:与。

  20、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罪:归咎。 斯:那么。 至:到,这里指归顺。

  7自然段:阐述“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

  孟子批评统治者的虐政,从反面证明自己主张的正确,前两段已经把行王道的道理讲得十分透彻,这一段照应文章的开头。梁惠王口口声声说于国“尽心”,可是“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哪里谈得上“尽心”呢?“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接着作者针对统治者归罪于岁的推诿,运用比喻进行驳斥:“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杀之”归罪于兵器一样荒唐,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最后两句,“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言简意赅,不归罪于年岁,而是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礼仪,才能使他们归服。“斯天下之民至焉”,回答了开篇梁惠王提出的“民不加多”的疑问。

  第三部分(5~7自然段)阐述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六、用推断方法理解文言文

  1、以意逆志法:

  即遇到读不懂的地方,可跳过去,待全文大意理解得差不多后,再根据上下文,假设一种解释,有时甚至可以猜测,这种方法,叫做“以意逆志”,“逆”是“迎合”的意思,如本文中的“谨庠序”,就可利用这种方法。

  2、利用对偶、排比、互文等方法进行推断:

  如本文的“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我们可以根据“斧斤”句推断“数罟”句的句意。

  3、根据上下思路和逻辑关系推断:

  如“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的句意,就可以根据上文“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来推断。

  七、作业

  第三题。

【《寡人之于国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2.《寡人之于国也》(三课时)教学计划

3.《寡人之于国也》(两课时)教学计划

4.老王的课时教学设计

5.燕子课时教学设计

6.第一课时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7.课文《我是什么》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8.《司马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