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精品教学设计

时间:2021-08-31

  聚焦一言一行 解读人物特点

将相和精品教学设计

——《将相和》课堂实录及评析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第35课)

  理念:1、聚焦人物言行,学习表达方法。

  2、培养阅读习惯,体现课标精神。

一、辨析多音字,巧妙识记字词

  师:请大家各自读一读课题。读着读着,你不觉得题目中这三个字有点特殊吗?

  生:都是多音字。

  师:猜想在本文中的意思,说说为什么这样读?

  生:“将”指大将廉颇,所以读“jiàng”;“相”指文官蔺相如,所以读“xiàng”;“和”指和好,所以读“hé”。

  师:联系上下文才能读准多音字,这个办法好!大家再来说说另外的读音,用组词的方式加以区分。

  生:另外的读音分别是:jiāng (将来)、 xiāng(互相)、huó(和面)、hú(和牌)。

  生:“和”还有:和(hu)药、应和(hè)呢!

  师:你们的语文基本功真扎实,想想不同的意思才能记得牢呢!这课中有很多四个字的词,一分钟的时间看看自己能记住几个。(课件出示:精通音律 勃然变色 声色俱厉 攻无不克 战无不胜 负荆请罪 同心协力)

  (指名识记,相机指导个别生字的书写。)

  师:积累词语,会使我们的语言丰富多样,这是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书写时,老师只提醒一个字,仔细看看“同心协力”的“协”字是什么偏旁?

  生1:是竖心旁。

  生2:不对,好像是“十”字旁。

  师:这正是要特别提醒你们的地方,同心协力的“协”字是“十”字旁。在字典中“十”字旁的字只有两个,分别就是“博”和“协”,剩下来形状类似的字都是竖心旁的字。

  (学生再读词语。)

【评析:】

  中高年级阅读教学是否还应该重视字词教学,答案是肯定的。夏老师在开始环节结合课文特点进行了三个多音字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四字词语的积累,还提醒学生关注 协 字的偏旁。话语简洁,用时不多,但是十分有效,也很扎实。学生一辈子也忘不了。小学生正处于语言发展和学习习惯形成的最佳期,因此无论是低年级还是中高年级,都应该将字词教学作为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课文中哪些字容易读错写错,哪些词义需要深入理解,哪些词语需要积累等等,教师在备课时都应该十分用心钻研,精心设计,这样才能为学生奠定扎实的语

  文基础。

二、借助过渡句,理清文章脉络

  师:理解了多音字的意思,谁来完整地说说题目的意思?

  生:廉颇与蔺相如和好了。

  师:“学贵有疑”。听了你的解释,老师产生了一个问题,他们之间一定有过

  生1:有过争执,

  生2:有过矛盾,

  生3:有过不和(板书:不和)

  师:文章写到两人不和的原因了吗?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快速把文章读一读,找出造成两人不和原因的句子。

  (生读课文,寻找句子。)

  生1:“蔺相如又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卿,职位超过了廉颇。”(相机出示这句话。)师:你们觉得这句话,在这两个故事中起着什么作用吗?

  生2:总结上面一个故事,引出下一个故事。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生3:这是过渡句。

  师:对极了!你还记得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类似的句子吗?

  生1:《赵州桥》中“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生2:《秦兵马俑》中“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生3:《白鹅》中“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

  师:这篇文章原先前面还有一个故事叫做“完璧归赵”,因此,在课文里中还有一个过渡句,你觉得哪句是的?

  生:是第一句“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了上大夫。”这句话承接了上一个故事《完璧归赵》。

  师:说的真准,第一个过渡句承接了第一个故事。课文中“蔺相如又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卿,职位超过了廉颇”这句过渡句又把后两个故事有机地串联起来了。

  师:你能借助这两句过渡句简单讲述他俩由“不和”到“和”的过程吗? 生: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大功,赵王封他做了上大夫。渑池会见时,蔺相如又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卿,职位超过了廉颇。廉颇很不服气。听说蔺相如是为了国家利益才主动避让,廉颇知道自己错了,主动负荆请罪。两人和好,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师:这三个故事排列顺序可以调换位置吗?

  生1:不可以调换位置。因为三个故事都是有前因后果的,前一个故事又是后一个故事起因,如果没有蔺相如立功升官,也就不会有将相不和。所以他们的顺序不能变。

  生2:如果没有前面的故事,就不能引出负荆请罪这个故事。这三个故事是有联系的。

  师:读课文就要梳理前因后果,理清文章的脉络。

【评析:】

  四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读懂课文内容的难度往往不高。这一环节教学教师没有简单地在课文内容理解上下功夫,而是抓住了课文中的两句过渡句,非常巧妙地将课文内容理解和 过渡句 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先是通过 找出造成两人不和原因的句子 ,让学生发现承上启下的过渡句;随即

  举一反三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课文中的过渡句;再让学生顺藤摸瓜,发现课文第一句 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了上大夫 也是一句承接上一个故事《完璧归赵》的过渡句,然后让学生借助这两句过渡句 讲述他俩由‘不和’到‘和’的过程 ,理解课文的前因后果,理清课文了的脉络。整个过程设计环环相扣,一气呵成,目标明确,将课文内容理解渗透在 过渡句 教学之中,凸显了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

三、挑起认知冲突,聚焦人物言行

  师:如何评价廉颇和蔺相如这两个人物?让我们走进课文,先来认识蔺相如。廉颇曾给出了评价: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你同意廉颇的看法吗?

  生(迫不及待):不同意!不同意!

  师:别急着否定人家的言论,说话得有根有据。拿起你的笔,默读第一个故事,勾画出能说服他人的句子,在空白处简单写写对蔺相如的评价。

  (生自主阅读,进行批注,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来说一说,在“渑池之会”故事当中,蔺相如是不是仅仅靠一张嘴? 生:蔺相如说:“你我现在相距只有五步。再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我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他很有勇气,临危不惧。

  师:为了赵王的尊严,他把自己的命都豁出去了。(出示——蔺相如忽地站了起来,声色俱厉地说:“你我现在相距只有五步。再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 这一“跪”一“站”,蔺相如为何有这样的举动?

  生:“跪”,表示尊敬,有礼貌地请求秦王击缶;“站”,出于气愤,勇敢地维护赵王的尊严。

  师:分析得很得体,这就叫做“先礼后兵”,小小动作里藏乾坤!那就请小小蔺相如们站着来读这句话!

  (一学生读,有些平淡。)

  师:你这孩子说话太平和了,能震得住秦王吗?

  (一学生再读,声音和神色都很严厉。)

  师:这才叫“声色俱厉”!面对的可是秦王啊,你有什么感受?

  生:面对秦王,他一点都不胆怯,是个真正的勇士!

  师:一个神情,刻画出一个毫不畏惧的勇士!我们还可以换一个提示语读一读他说的话。

  生1:蔺相如愤怒地说:“你我现在相距只有五步。再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生2:蔺相如临危不惧地说:“你我现在相距只有五步。再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生3:蔺相如激动地说:“你我现在相距只有五步。再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生4:蔺相如坚定地说:“你我现在相距只有五步。再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你们胜过了作者,表现了蔺相如当时的心情,充分说明蔺相如有勇有谋。

  生5:蔺相如视死如归地说:“你我现在相距只有五步。再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师:哪里会给你留下这样的感觉?

  生:一个“拼”字!

  师:是啊,蔺相如的话掷地有声,彰显出视死如归的气魄来!精彩的语言描写传达出人物的内心。(板书:视死如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