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优秀教学设计

时间:2021-08-31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第七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年轻时代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的故事,下面给大家分享《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一起来看看吧!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优秀教学设计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25课,本课是篇精读课文。主要讲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勇于试验,证明了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两个铁球着地,与他们的重量有关(重的先着地,轻的后着地),这个论断是错误的。通过伽利略的亲身试验,证明我们不能盲目迷信权威,要敢于质疑,勇于试验,才会有重大发现的道理。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新事物比较感兴趣,对做试验也很感兴趣,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但对于文中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那个论断所提出的质疑,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有难度。因此老师要做好点拨,让学生有深入的理解,对于本文主要内容的进一步深入理解提供帮助。

三、教学目标

  1、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本课生词。

  2、理清文章脉络理解,理解本课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明白不能迷信权威。

  3、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清文章脉络理解,理解本课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难点:引导学生弄明白:只有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才会有重大发现的道理。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诵读法、电教法

六、课时安排

七、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1、师提问:通过上节课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2、师组织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3、教师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伽利略会有所发现?他是怎么发现的?

  2、研读课文

  教师导学生带着问题先自主学文,然后小组合作交流。

  1、为什么伽利略会有所发现?

  了解伽利略。

  (1)他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他上学时善于提问质疑……

  设计意图:为下文学习他敢于质疑,做好铺垫。

  (2)完成下列句子练习。

  因为他不迷信权威,所以他敢于质疑。

  因为他善于质疑,所以有所发现。

  设计意图:有意引导学生理解彼此之间的因果联系,下文学习理清思路。

  2、他是怎么发现的?

  引出亚里士多德的论断:两个铁球,一个十磅重,一个一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十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一磅重的十倍。

  伽利略由此推出两个矛盾的结论:

  (1)十磅重的铁球是一磅重下落速度的十倍,并且先落地。

  (2)两个铁球系在一起,十磅重的会拽着一磅重的,因此速度比11磅重的铁球速度慢,为什么呢?为了证明,伽利略反复试验。引导学生从中感受伽利略的缜密思考力,勇于实践,不迷信权威的伟大精神。

  3、为什么在塔上做公开试验?

  (1)引导学生联系文中刚开始人们对亚里士多德评价及反思,想象做公开试验,石塔下人们的反应。

  (2)教师点拨:事实胜于雄辩,有理不在声高。

  (3)思想提升:通过此类事件,让民众要相信科学,不迷信权威,让那些敢于质疑的科学家有更多发现。我们也要培养自己敢于质疑的精神,勇于实践,坚持真理。

  3、讨论交流

  你认为伽利略是怎样的人,从文中哪里看出,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4、小结

  老师希望大家能像伽里略学习,敢于质疑,勇于探索,有自己的重大发现。

  5、拓展

  推荐大家看《名人传》,向更多伟人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激励自己,让自己更优秀!

  6、作业

  小练笔:给课文编后续。如试验成功,你想对伽利略说什么,对那些盲目崇拜权威的人说些什么?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2

  【教材简析】

  本篇文章讲述了17世纪意大利著名的科学家——伽利略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对亚里士多德的所谓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求证后,在人们的辱骂与猜疑中走上比萨斜塔,用事实验证了真理,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点燃的火把。”在本课教学中,力争做学生思维的激活者,情感的激发者,学习的引导者,通过对课文重点段落的感悟、理解、品味、积累、运用,使学生得到思想的启迪、思维的发展,同时获得语言的增量。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3、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人物的品质。体会伽利略在青年时代不迷信权威以认真的态度,研究科学地故事,体会伽利略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理解伽利略试验的过程与结论,并受到启发,初步学习一些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板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老师这里有两个铁球,一大一小。我们用它们来代表课文里提到的两个铁球:大的代表10磅重的铁球,小的代表1磅重的铁球。这两个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度落下来,结果会怎样?我们来推测一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①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画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②同桌间互相听读课文,并正音。

  ③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注意将这些词语读正确:着地、伽利略、信奉、亚里士多德、解释、更改、的确、比萨城、胆大妄为、固执。

  2、默读课文,初步感知人物

  ①默读全文,画出使你深受启发的句子,反复读一读,并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②小组内初步交流。

  3、自主读书,诱导感悟

  ①同学们,我们已经充分自读了课文,并初步交流了自己的读书感受。下面,就请同学们再一次放声朗读课文,可自读,也可同桌间轮读。(学生自主读书)

  ②把你认为自己读得最好得段落读给大家听。

第二课时

一、导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在1590年,就在距今415年前的欧洲,人们还没有认识到这个现象,因为当时研究科学的人,都相信一个人的话,这个人就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2.对于亚里士多德的说法,人们不是一般的相信,而是相信到了什么程度?理解:信奉。指导朗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感受当时人们对亚里士多德信奉的程度?

二、导读第三自然段

  1.理解亚里士多德的说法

  那么关于这两个铁球怎样落地的,亚里士多德是怎么说的呢?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这段话强调了什么?(强调了两个铁球同时落下时,速度不同。10磅重的是1磅重的10倍。)指导朗读,把要强调的意思强调出来。

  2.理解伽利略严谨的思维过程

  ⑴当时人们对这样的说法毫不怀疑。可是又一位年近25岁的数学教授伽利略,读了这句话之后先做了什么,又做了什么?(他先去思考亚里士多德的话对不对,然后又带着疑问做了许多次试验,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的确说错了。)

  板书:怀疑——试验

  ⑵我们来品读这一段课文,看看伽利略是怎么思考的,是怎么试验的。我们先看看他思考的过程。(用课件出示课文片断)

  ⑶伽利略是怎么推导出这里的两个结论的呢?

  ⑷伽利略运用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推导出这两个结论的时候,他相信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吗?(不相信。)读书看看,怎么证明他不相信?

  把这段话完整地读一下,读出你在思考,读出你很谨慎,读出你的思考一步一步很严谨。

  ⑸现在请你用自己的话来完成这个思考过程,不看书,一层一层地表述这个意思,自己练一下。(学生练习两分钟,指名练习说。)

三、导读第四自然段

  ⑴“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

  我们再读这句话,一边读一边去思考,伽利略的试验有什么特点?

  (伽利略的试验的特点是:次数多、反反复复、每次试验的结果都一样。)

  “反复”强调了次数多,就是说他是反反复复地做。

  辨析:“反复”与“许多次”的不同,“反复”与“重复”的不同。从而理解伽利略为什么要反复做试验。

四、导读第五、六自然段

  (1)当伽利略要公开试验的时候,人们有什么反应?画出来,读好语气。你读出了人们对他的什么态度?用几个词来概括当时人们的态度。

  (2)此时人们会怎样说?(不屑一顾、讥笑嘲讽、嗤之以鼻等)重点指导学生用声音和肢体语言读好人们责备伽利略的话语。

  2.导读第六自然段

  (指名读课文第六自然段。)

  ⑴作者写伽利略作公开试验的过程只写了两个动作,一个是“拿着”,一个是“脱手”。就是这样的两个动作完成了科学史上的一项重要的试验,给塔下的人们,给当时的整个欧洲以巨大的震撼。

  ⑵想象补白:当看到两个铁球同时落地,伽利略走下斜塔时,人们有什么表现?用“伽利略走下斜塔,人们。刚才还嘲笑他的说:信奉亚里士多德的科学研究人员说:;曾劝阻伽利略公开试验的学生说:。”的句式来说说当时的情景

  ⑶(出示:“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怎么理解这句话?

  对于权威的话,我们要学习,但不能迷信。而且,善于学习才能善于思考、善于发现。伽利略这样严谨地思考问题的方式就是因为他学习过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他用试验的方法去探究事物的真相,这种方法也是向古希腊的另一位大学者阿基米德学习的结果。

五、拓展练习

  ①现在,如果老师把课题改成“铁球和木球同时着地”你们认为可以不可以?请大家课后研究研究,或者像伽利略一样做做试验。请把你的发现以你喜欢的方式告诉别人,包括老师。

  ②课外阅读:推荐阅读《艾得旺普斯的故事》,或《世界上下五千年》,走近并结识更多的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