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教学设计

时间:2021-08-31

  教学设计与评价是每个老师大必备技能。好的教学设计将带来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更加受益,让老师的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那么作为老师到底该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具体讲讲《将相和》教学设计,以供参考学习。

《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一

  《将相和》(六年制第十册)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而成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转变。根据课文的特点。我采用了不同的方式来指导学生学习这三个小故事。

  一、演“完璧归赵”

  讲解第一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时,我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将这个故事改编为课本剧来演一演。由学生自由结合组成剧组,并安排好编剧、导演、演员、剧务等、做到人人参与。学生的积极性很高,经过认真的准备,各剧组先后在班里公演了。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秦宫献璧”这段戏,小演员演得十分逼真,面对秦王绝口不提换城之事,饰蔺相如的学生,手捧玉璧,理直气壮斥责秦王,他的语言、动作将蔺相如的随机应变、勇敢机智充分表现了出来;而饰演秦王的学生的表演,也生动地再现了秦王理屈词穷、无可奈何地放回蔺相如的尴尬丑态。

  二、说“渑池之会”

  渑池之会是一场政治斗争,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既是出于对上次事件的耿耿于怀,又是想占赵国的便宜。去还是不去?去了以后又如何同秦王较量?为了维护赵国的利益,蔺相如再次显示出了智勇双全的政治才干。指导学习这一段时,我让学生连读三遍课文,将这个故事改用说评书的方式上台演说,并让学生当评委打分。稍事准备,学生纷纷举手,相继上台演说。表演者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都深深地吸引了在座的“观众”。这样一种授课形式,既体现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他们口语交际的能力。

  三、写“负荆请罪”

  学习“负荆请罪”时,我又给学生们布置了写的训练:廉颇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两人可能说些什么,课文没有写,请学生想一想他们各会说些什么并写出来,准备交流。学生兴趣盎然,写出了不少生动的“对话”,如:

  廉颇:上卿大人,我妨忌您职位比我高,妒忌赵王对您的宠爱,处处与您作对,但您次次容忍我,我实在没脸来见您,今天特来请罪,请您责打我吧!

  蔺相如:廉大将军知错就改,真不愧为一国大将,快快请起,我俩都是赵国的大臣,何分彼此,将军已认错,我已十分满足,何须行此大礼?

  廉颇:您大人不计小人过,真是宰相肚里能撑船啊!我今后一定与您和睦相处,共同对敌。

  又如:

  蔺相如:(上前扶廉颇)将军这是为何,快快请起!

  廉颇:蔺大人,您真是宽宏大量,肚中能撑船,我廉颇是粗鲁之人,以前的言行有辱大人,我竟不顾国家生死存亡和您闹不和,真是罪过。

  蔺相如:将军能知错改正,不是很好吗?有何罪过?

  廉颇:上卿大人,过去您不与我斤斤计较,我感激不尽。您劳苦功高,要是没有您,我国稀世珍宝——和氏璧一定会被秦王骗去;要是没有您,“渑池之会”赵王定会受到侮辱,请您再受我一拜!

  蔺相如:将军说的是哪里话,“渑池之会”要不是您的兵力,不但秦王不会为赵王击击,恐怕我和赵王也早就成了阶下囚了。

  廉颇:蔺兄真是令人敬佩,往后我听您的,我们一起做好赵玉的左膀右臂,为赵国强盛做出贡献。

  新大纲指出:教师要发挥创造性,针对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将相和》教学打破了“教师讲问-学生听答”的常规教法,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调动了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将相和》教学设计二

  教材分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主线,通过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

  学情分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因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教学前可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情况,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教学中抓住“骗”、“逼”、“避”三个字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性格,理解三个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理解课文内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4.复述三个故事中的一个,并自由组合进行排练,在班上演一演。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审清题目。

  1.板书课题:将相和

  2.出示课题练习,让学生板演:

  (1)“将”的读音有()()。这里应读(),“将”指的是()。

  (2)“相”的读音有()()。这里应读(),“相”指的是()。

  (3)“和”的读音有()()。这里应读()。既然讲“和”,说明他们原来()。

  二、设疑激趣、理清文脉,初步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由题目里的“和”引出不“和”。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的失和?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言归于好的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同桌讨论完成填空:

  将相不“和”的原因是(),后来“和”了,“和”的原因是()。

  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三、抓住“骗”字教学“完璧归赵”。

  1.自由读课文1——10自然段,讨论完璧归赵的起因是什么?(以城换璧、秦国骗璧……)结果怎样?(完璧归赵)要求答案的内容用四字加以概括。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引导教学。

  秦国作为当时最强的国家,以城换璧是诚心诚意的吗?你从那里可以看出来?

  “秦国骗璧”,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蔺相如识破了秦国的骗局,他是怎么做的?从中你体会到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机智勇敢、深谋远虑……)对于这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上前一步、后退几步,靠着柱子站定。),神态(理直气壮、大大方方),语言进行充分的讨论。并指导学生演一演。

  四、课时总结。

  蔺相如在赵王危难之时,群臣无策之际挺身而出,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由被动为主动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中我们体会到了他的机智勇敢的性格。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学习第二、第三个故事,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进一步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步骤:

  一、抓住“逼”字教学“渑池之会”。

  1.“完璧归赵”之后,秦国两次打败赵国,在这种情况之下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相会。渑池之会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结果怎么呢?

  2.默读课文,相互讨论,答案用四个词语概括。(侮辱赵王、没占便宜……)

  秦王是如何侮辱赵王的?(逼赵王鼓瑟)对于秦王的侮辱,蔺相如是如何反应的?(逼秦王击)蔺相如为什么逼?如何逼?(出示句子:蔺相如说:“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指导朗读。)逼的结果怎样?

  从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蔺相如又是一个怎样的人?说说理由。(突出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对敌人寸步不让。)

  二、抓住“避”字教学“负荆请罪”。

  1.过渡: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尊严,国家的利益,对敌人寸步不让,相反,对于居功自傲的廉颇老将军,他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2.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三个故事,找出关键词“避”,围绕下面三个问题并体会蔺相如的为人。(为了国家的利益,对友宽容大度)和廉颇的性格特点。

  (1)蔺相如是如何设法避开廉颇,不跟廉颇见面的?

  (2)蔺相如的手下是怎样看待他的避让态度的?

  (3)蔺相如是怎样向手下人说明避让原因的

  三、品读赏析,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这三个故事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进一步分清事情的因和果)

  四、布置作业。

  1.引导课外阅读:既然将相和同心协力保赵国,最终赵国为什么还是被秦国灭亡了?

  2.写一件发生在同学、朋友之间的团结友爱的故事,要写清楚故事的前因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