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语文教学设计(2)

时间:2021-08-31

  3、悲哀(把全篇抒写悲哀心情的句子找出来朗读,体会作者感情)

  四、质疑探究

  (过渡)从抒写“悲哀”的句子中就表达隐晦含蓄、不合常情的语句提出几个问题,探究文章的结构脉络。大屏幕投影出示:

  1、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2、为什么“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

  3、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4、事隔几十年为什么要讨小兄弟的宽恕?

  5、最后,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明确:1、根据上下文,就可以理解。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温和的春二月,而北京却是肃杀的严冬。故乡的风筝时节,杨柳发芽,山桃吐蕾,而北京,"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所以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这一幕永远无法补过。说"惊异和悲哀",从结构上说,是为了引出下文。

  2、从手足之情上看,当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为小兄弟有出息,那气恨,是恨铁不成钢。一旦明白自己错了,虽是十几年前的往事,虽为兄长,也要讨小兄弟的宽恕。同胞手足之情溢于言表。

  3、从游戏的意义上看,“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实在出于儿童天性,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因此,不准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天性。

  4、从鲁迅的自省精神看,鲁迅是严于解剖自己的,严于自省的,往事,小事,都一丝不苟,知错必改,郑重其事,并不因为自己当初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也不因为当初的想法是受了传统的影响而宽恕自己,也不因为时间相隔久远就不了了之。这种精神非常可贵。  5、从小兄弟身受“虐杀”而毫无怨恨这种现象上看,鲁迅的感慨尤其深沉,文章就落脚在这一点上,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原来他偷做风筝,自己也认为不正当,以为兄长该管,因此并不耿耿于怀。

  *至此,从作者悲哀的情感主线可以得出文章的整体脉络(见大屏幕)

  五、多角度阅读,探究文章主旨

  (过渡)《风筝》不仅是表现了人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通过学习课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

  1、兄弟手足之情。

  2、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

  3、鲁迅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必改的精神

  4、对被虐者麻木不仁的精神状态的忧虑和痛惜。

  六、课文写法归纳,指导写作

  1、记叙的顺序有三种,本文是哪一种?顺叙、倒叙、插叙

  2、从文中找出描写小兄弟观望他人放风筝的语句,分析一下作者从哪几方面写的?他为我们勾画了一个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