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研究

时间:2021-08-31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下面是优秀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研究,请参考!

  优秀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研究

  一、情境兴趣对学习的促进作用

  兴趣是个体在活动中形成的力求探求某种事物或对象的积极心理状态。兴趣会影响个体的注意加工、目标选择、认知投入和情绪情感,从而影响个体的活动效率。许多研究发现阅读者对文本的兴趣越高,能够回忆的信息就越多。海蒂认为兴趣对加工信息的方式会产生影响,兴趣可能激发读者超越文本的表面结构,而集中在主题思想和基本意义的理解上,兴趣会导致对文本更精细化和更深层的加工。一些研究表明兴趣能够收敛人们的推断范围、集中注意力,使得新的信息与以前的知识得到整合,从而提高学习水平。研究发现,与兴趣相关联的注意是自动化的注意,而不是选择性的、有意识的注意,自动化的注意在加工中释放了认知资源,从而使信息加工速度更快。研究也发现主题兴趣影响了个体的认知策略和文本加工深度,从而影响了阅读水平等。近年来,研究者提出兴趣有个人兴趣和情境兴趣的不同类型。个人兴趣是具有特质性的兴趣,即个体在学习与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的兴趣;而情境兴趣是指受特定的情境刺激、活动任务的特性所引起的个体的暂时兴趣。情境兴趣是一种唤醒状态的兴趣,具有情境关联性与内容具体性。研究提出在缺乏个人兴趣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情境兴趣的激发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情境兴趣与个人兴趣一样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促进作用,在文本阅读与学习过程中能够充分占有与维持学习者的注意力,调动深层认知加工,从而提高文本阅读与学习的效果。另外,情境兴趣可以发展成为完善的个人兴趣。因此,课堂教学中情境兴趣的激发,是促进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水平与文本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

二、影响情境兴趣的因素

  研究发现影响情境兴趣的因素主要有来自文本的因素、任务的因素和先前的知识经验,因此研究者也把情境兴趣划分为基于文本的兴趣、基于任务的兴趣和基于知识的兴趣。

  1.基于文本的兴趣及其影响因素

  基于文本的兴趣是指对要学习的文本的某些方面引起了兴趣。基于文本的兴趣取决于文本的特征,如文本信息的意外性、人物身份、文本的结构如连贯性与完美性、文本的具体性、生动性、悬念性、富有想象性、容易理解性等都是构成基于文本兴趣的重要特征。影响文本兴趣的主要因素为:(1)诱人性。诱人性是指那些能引起读者浓厚兴趣但并不一定是对主题最重要的文本部分。这些文本通常包含故事主题外围的信息但容易记住,因为它们是一些具有争议性的或敏感性的话题,例如死亡或浪漫情节。最初的研究发现,文本的诱人性细节会影响对文本主题的记忆与回忆水平,但后来的研究也发现,文本的诱人性细节对于文本主题理解的影响会因为文本的不同、个体运用认知策略的不同而不同。(2)生动性。生动性是指具有突出特征的文本,这些文本是能够引起读者的悬念、使人感到惊奇或具有吸引力的文本。研究发现人物的身份影响悬念,悬念影响对故事的喜欢性,悬念与奇异性是一个方面,而兴趣与喜欢是另一个方面。文本的生动性是多层面的,包括了富有想象性、具体性、未知性以及悬念等。这些方面都有助于提高读者对文本的兴趣和学习热情,并且个体对具有这些特征的文本进行回忆时,成绩会更好。(3)连贯性。连贯性主要是指文本信息及其组织结构的完善性。如果文本的各部分组织得较好,不需要读者去进行大量的内容推断,那么这个文本的连贯性就高。连贯的文本比不连贯的文本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因为连贯的文本容易建构与主题相关的命题表征,连贯文本的信息也容易编码和提取,与相关的信息容易整合。连贯性与容易理解性能够解释兴趣对阅读理解水平影响的大多数变异。

  2.基于任务的兴趣及其影响因素

  基于任务的兴趣是指通过编码指令如改变读者的目标和改变文本操作从而去影响学习者的兴趣。人们通常把通过改变学习者目标或学习策略,从而提高学习者兴趣的方法称为任务编码的操作;通过对指定的部分加以强调,或者使整篇文本更加紧凑,从而提高学习者兴趣的方法被称为改变文本的.操作方法。(1)任务编码的操作。一些研究发现,如果让读者从不同的观点出发阅读同样的文本,读者都会把与自己观点相关的文本内容评价为有兴趣的,与自己的观点无关的文本内容被评价为无兴趣的。这说明信息的相关性是影响兴趣知觉的重要因素。研究提出,个体如果知觉到任务的控制性、自主性,对于活动任务的内在兴趣就会提高。研究也发现,学习令人厌烦的内容时,个体会通过自我调节,内部生成一些策略来增加兴趣,如与自己比赛、变化操作任务的程序、对问题进行分类和增加操作的巧妙性等。研究提出情境兴趣具有吸引与维持的作用,主动地变换操作活动方式能够增强兴趣的吸引性与维持性作用。这都说明情境兴趣可以通过内部与外部的方式予以控制,改变从事任务的方式、提供具体的认知目标、给出坚持活动任务的理由都能够影响选择性注意,增强发现任务的兴趣,从而增强情境兴趣。(2)改变文本的操作。所谓通过改变文本的操作提高兴趣是通过使文本更容易被读者理解而实现的。关于改变文本操作的研究表明,改变文本可能会提高读者的兴趣以及有助于他们对文本的回忆。但是另一方面,文本的改变也可能会干扰学习者对文本主题思想的学习,因为读者可能会把注意力集中于阅读那些不重要但很有趣的诱惑性细节上。此外,文本的改变可能也会改变读者对文本的理解。

  3.基于知识的兴趣及其影响因素

  基于知识的兴趣主要是指先前的知识经验对兴趣的影响。知识经验对个人兴趣和情境兴趣都有影响,但对个人兴趣的影响更大。研究发现背景知识与主题熟悉性对于兴趣都会产生影响,读者对于难以理解的文本总是不感兴趣的,缺乏相应的背景信息是影响兴趣的一个显著的变量。研究认为知识经验与情境兴趣是呈倒“U”型的关系,对于学习者而言,与文本相关的背景知识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引发其兴趣,只有适度的相关背景知识才会引起学习者比较高的兴趣。知识图式理论(knowledgeschema theory)提出了与倒“U”型相似的观点,认为对于学习者而言,如果与文本相关的知识经验过高或过低都不会对兴趣产生影响,只有适度的相关背景知识经验才有助于提高兴趣水平。因此,当读者拥有适当的相关的先前知识时,会增加对于文本的兴趣,包括情境兴趣。综上所述,文本信息的意外性、人物身份性、文本的结构连贯性与完美性、文本的具体性、生动性、悬念性、富有想象性、容易理解性,尤其是改变个体的认知目标和活动的操作方式会极大地影响情境兴趣。如同样的学习材料,如果改变呈现的方式,就会调动个体的情境兴趣,设置一个新的认知目标也就可能增强个体的情境兴趣等。这些研究结论的教学论意义是显而易见的,能够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学习。但有些因素虽然与情境兴趣高度关联,却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没有增强作用,反而会有干扰作用。比如文本的诱人性、意外性等特征,操作这些特征也能够引发学生的情境兴趣,但这些特征引发的情境兴趣对于学习效果却有减弱的作用。因为这些特征会分散对主题的注意,或者干扰工作记忆中的信息编码,或者唤醒不适当的知识图式。在课堂中引发学生的情境兴趣时,操作哪些特征是需要认真对待的,否则会出现学生的情境兴趣很高、学习效果却不好的情况,课堂情境兴趣的激发就失去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