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语文《致橡树》的教学反思(2)

时间:2021-08-31

  篇四:九年级上册语文《致橡树》的教学反思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涵咏诵读,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体验,心灵共鸣和精神陶冶。在此次诗歌教学中,我强调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象,意境,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的内涵及题旨;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人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我设计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在教学中存在某些优点和不足,具体如下:

一、以诵读带动理解。

  在本课学习过程中,我首先强调学生通过诵读来整体感知文本。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和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情感体验。同时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本文是诗歌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教师通过示范朗读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当中,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因而把学生的诵读提到首位,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合作讨论,会取得较好的效果。本人在朗读上有一定的优势,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感染力。本班学生虽然是二创班的水平,但学生参与热情很高,因此朗读很积极。在单读、齐读、男女生混读上都做得很认真到位。所以在一开始就容易进入诗歌的品味状态,进入诗歌情境。这方面的尝试是本次课备受好评的一大亮点。

  当然,由于初次授课,还存在某些不足之处。比如学生朗读之后,教师应当做具体点评,指出学生朗读的注意点,每读一次,对诗歌的字音、停顿、语调语气的把握都应有所落实,这样学生才会有进步。此外,对于学生容易念错的字,应当在黑板上强调一下,帮助学生区分和记忆。

二、由生活导入文本

  导入的方式有很多种,鉴于学生对诗歌陌生化的语言和主题的理解存在一定难度,我在导入过程中,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当下热门的电视剧《花千骨》和学生耳熟能详的小说《红楼梦》中的宝黛爱情,以及梁祝、习*平与彭丽媛之间的爱情故事,从这些真切感人的爱情故事着手,让学生有话可说,有参与的热情。这一过程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探索了爱情观,根植于广阔的现实生活,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探究归纳,从课外生活中提取知识,然后再去读诗歌,就会较快且较深刻地领悟本诗的爱情观。将书本内容和实际生活融会贯通,使学生获得较真切的情感熏陶。

  而且,对这些爱情事例的选择也很有代表性,比如通过《简·爱》中人物个性的分析让学生明白爱情面前人人平等,不管自身长相如何,高低贵贱,都拥有爱的权利,我们都应自尊自强自爱。通过习*平与彭丽媛之间爱情特点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男女之间的爱情要以独立的人格为基础,各自有自己的事业追求,双方既不相互依附,又能互相尊重理解,相互扶持中生活。通过《花千骨》中画骨之间的虐心爱情作为反面的爱情追求,让学生得出爱情中双方应做相知相守,要坦诚相待,心有灵犀,才能幸福相守。此外,学生都很认真地讲述他们身边的平淡却不平凡的爱情故事,告诉我们“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才是最经典的爱情追求。这些爱情观的探讨不仅让学生轻松地进入本文诗歌的爱情观的理解,而且丰富了知识,拓宽了视野,让学生有一个系统直观的感受,对学生也是一种很好的情感教育和人生观的引导。

  不过,在材料顺序的安排上,师父给出了他的意见,几则事例都有它的代表性爱情观,如果把简·爱的独立人格的追求放在最后来讲,学生可能更容易理解诗人舒婷为什么非要让自己变成一棵木棉而不是其他花草的深刻原因。因为诗人在本诗中最明显的就是对女性独立人格的追求和自尊自爱自强意识。

三、抓意象品味诗心

  《致橡树》是朦胧诗的代表性作品之一,朦胧诗以意象和隐喻为主,通过一系列象征意象的使用来营建诗歌情境。本诗中诸多意象都有丰富的内涵,无论是木棉、橡树,还是凌霄花、鸟儿、日光、泉源等,它们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象征特定的爱情观。在设计时,我采用两种形式来引导学生解读文本。一种是采用固定句式:“我通过诗中——读出它们之间的爱情是——”的,让学生采用这种句式表达对诗歌的理解,从最初就养成答题的格式规范,有助于学生今后在阅读中养成较好的答题思路。第二种是采用表格填写法,提取诗歌信息进行归纳,使讨论结果一目了然,诗歌的重点也十分清晰,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在意象的解读过程中,我还适时地进行点拨,举一些生活中的事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意象内涵,深入浅出,学生兴趣较大。并且摘取诗人其他文章的内容来帮助理解意象的含义(如引用《傲骨凌霄》来解释为什么诗人非要让自己站成一棵木棉树去体验另一棵树的心思)。

  有些遗憾的是,在意象分析中,对语言分析还不够到位,没有结合诗歌语言的含蓄以及表达方式的多样性进行细究,错过了诗歌鉴赏方法的探究。这一点在今后教学中一定要特别强化。当学生分析之后,教师要适当做些归纳提升,让学生把握诗歌意象,获得从感性到理性上的提升理解。诗歌是形象的艺术,是音乐的艺术。在教学后半部分还忽视了诗歌的进一步朗读,这也是一大不足。如果时间允许,在诵读方面还要多加强化。

四、在拓展中升华

  在本诗教学最后环节,我准备了姜岩《北飞的候鸟》这首诗,“如果有来生,我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 依靠从不寻找。如果有来生,有没有人爱,我也要努力做一个可爱的人。不埋怨谁,不嘲笑谁,也不羡慕谁,阳光下灿烂,风雨中奔跑。”这是一首很美也很有哲理内涵的诗。本想让学生将此诗与《致橡树》做一比较阅读,让学生获得认识上的一个升华——每个人要做到人格独立,自尊自爱,不管有没有人爱,我们都要做最可爱的人。可惜前面提炼爱情观时耗费了过多的时间,结尾有些仓促,造成诗歌分析上不够透彻,有些头重脚轻的感觉。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学会把控课堂进程,把握好教学节奏,从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我的整堂课以审美教育为中心线索,贯穿全局。以诵读带动理解,课本联系生活,课内延伸课外,做了一次较成功的尝试。其中也不乏一些问题,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会做更多的探索和更大的努力,希望我们的语文教学能成为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