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的乘法口诀》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1-08-31

  教学情景

  1、谈话导入:星期天,同学们喜欢跟爸爸妈妈到公园玩吗?电脑出示游乐场情景图。画外音:小朋友们到公园里见到哪些娱乐活动?我们来看这些小朋友的爸爸、妈妈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里引向画面。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2、重点引到小棒图中,画外音:我摆了4把小伞;我摆了6个三角形;我摆的是花边;我摆了3个五角星;我摆了一所房子和一棵树。

  3、师:同学们会用小棒摆图形吗?你会摆什么?告诉你的同桌。

  摆图游戏: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小棒,摆出你喜欢的图形。摆小树、小伞、房子、亭子。想摆什么,就摆什么。看你在规定的时间内能摆出多少个这样的图案。

  4、学生摆图形。

  5、汇报交流。

  师:请同学们数一数你摆一个图案用了多少根小棒,再算一算摆了这么多图案一共用了多少小棒。并把算式写在纸上。

  个别汇报:说一说自己摆的是什么图形,用了多少小棒。

  生1:我摆了4个三角形,用了12根小棒,列式是:3+3+3+3=12根。

  生2:我摆了2个五角星,用了10根小棒,列式是:5+5=10根。

  生3:我摆了2条鱼,用了16根小棒,列式是:28=16根。

  生4:我摆了8个三角形,用了24根小棒,列式是:3+3+3+3+3+3+3+3=24根。

  师边板书边故做疑难的样子,引导学生怎样才表达清楚。后开展讨论完成乘法的意义。

  反思:

  回顾本节课,觉得在不少环节上没有处理好。

  1、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还只停留在理论阶段,没有深入人心。在教学设计中,能尽量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比如用小棒摆你最喜欢的图案、自己选一个数学问题解决等环节都为学生提供了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提供了充分的活动与交流的机会。但是问题是在教学实践中,仍然较多地考虑自己的教学设计,不能及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思路。对于学生提出可以用乘法来求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的方法置之不理,(当时一是怕中下生听不懂,影响学习情绪,二是怕展开讨论会影响教学时间)致使认识乘法的意义兜了一个大圈,浪费了很多时间。其实追究起来还是被旧的教学思想影响,还没有真正实施新的课程标准。回避学生的问题或者敷衍都是不可取的。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是生成的,是不能被预设的。况且开放的课堂上什么都有可能发生,学生的创造性言行、质疑等等这些都有可能发生。教师事先备好的教学过程被打乱,教学进度或加快或减慢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教学过程的真实推进及最终结果,更多由课的具体行进状态、以及教师当时处理问题的方式决定。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