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数学教师若干教学行为的反思范文(2)

时间:2021-08-31

现象之二:情景创设泛滥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让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数学知识,这一共识也深入每一位教师心中。但唯情景、假情景、虚情境,使情境一统课堂,似乎没有情境创设就不是一节成功的课,把情境设置看成数学教学中引入课程内容的唯一合理方法,以致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采取其它方法,如开门见山地引出主题……。等等等这些怪现象正充斥着我们的课堂。

  记得一位教师在教学行程应用题时,一开始就出示了美伦美孚的春天胜景,引导孩子们一起春游。坐上飞奔的汽车,唱响动听的歌曲,赞美新生活,引申安全环保教育,六分钟后才出示例题:两地相距120千米,一辆汽车每小时行60千米,几小时可以到达?再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倒数的认识时,先用四分钟拍手理解“相对”、“同时”,再用三分钟说说同桌关系理解“互为”。试问这样的情境有何意义,不但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毫无作用,反而产生负面影响,干扰了新知的学习。

  南京大学郑毓信教授指出情境设置的一个重要标准是:不仅仅起到“敲门砖”的作用,还应当在课程的进一步开展中自始至终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由此可见,情境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基础;情境应是知识的起点;情境要能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情境要适合学生的探究;情境要能促进知识的生成。适度、高效的情境才是我们应追求的情境。

现象之三:课本例题淡化

  在一些观摩课上,我们常常发现教师和学生几乎没有课本,一节课下来课本根本没翻一下。就连课本上的例题、习题也无一例外被换掉。美名其曰:创编教材、数学内容生活化。

  当课程由“文本课程”走向“体验课程”,教师也不再是教教材,而是使用教材,创造教材。教师根据自已对课程的理解,结合本地学生的实际情况,大胆整合、灵活运用这未尝不可,但绝不能完全抛弃教材,绝不能为体现数学知识的生活化而生搬生活场景,将数学课上成生活课。(如将打车、租房、话费、购物、贷款等成人考虑的问题编成例题,这看似联系了生活,却远离了学生实际。)教材毕竟是师生教学的挔托,是教学的范例,凝聚着专家、学者、名师的心血。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形式的学习都离不开学习主体与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数学课本不仅是给教师用的,更是给学生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