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与设计《三视图》课堂教学反思(3)

时间:2021-08-31

  三. 学习成效检测:

  我的做法是:

  1)绘制三视图测试

  让同一班的学生(探索课使用的班级,共59人),绘制折形物体、圆台、四棱台的三视图(不考虑比例,也不标注尺寸)。

  测试卷收上来,统计正确率。

  折形物体 圆台 四棱台

  绘制正确人数 59 59 59

  正确率 100% 100% 100%

  分析:全班59人全部绘制正确,这说明学生基本理解了三视图的形成原理,了解了绘图规律,掌握了主视图的选择规律。三个简单物体三视图的绘制,是课堂上已经训练过的,所以,还可以说明,课堂效果比较理想,达到了预期目的。

  2)图、物互识测试

  给出8种实物模型草图。选择简单物体,包括:折形物体、圆台、四棱台,《技术与设计1》(地质版)76页,技术练习上的物体模型图。同时绘制出10幅三视图(教师手绘,试卷形式)。三视图多于实物模型图,目的是增加可信度。分别标号,让学生对号入座。

  测试卷收上来,统计正确率。

  选对8幅 选对7幅 选对6幅 选对5幅以下

  人数 17 26 11 5

  比率 29% 44% 19% 8%

  分析:这些图形实际上是课后的作业(《技术与设计1》(地质版)76页,技术练习),再加上折形物体、圆台、四棱台的三视图和物体图形。检测目的在于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三视图的识图规律,以及识图技巧。其实技巧很简单,就是将物体模型图与主视图相对照,并参考俯视图或左视图即可。从上表不难看出,大部分同学掌握了三视图的绘图原理以及识图规律。

  四.再实验,再检测:

  作为一种教学法的尝试实践,仅仅一堂课的实践、一个班级学生、和一次成效测试是不够的。但由于学校课时的安排情况,没能进行对照班级的再次实践和课后的再此次检测。不过,这样可以给我更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和总结。一边完善和提高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一边进行探索和实践。也希望广大通用技术教师积极参与进来,让通用技术教师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五. 总结:

  以上是我依据《三视图》这一节公开课后的所思所想。就教学设计的初衷而言,我是想把“公开课”作为“问题课”,就此提出问题,寻求解决的办法和经验。同时希望各位同行,利用公开课这一载体,提出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交流和总结教学中的经验和成果,而少一些表演的成分,那么,我们的教师会迅速地成长起来,我们的学科会更完善、更有发展。

  有了问题,才有可能进步;有了交流,才有可能提高;有了探索,才有可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