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羊补牢》的教学反思(2)

时间:2021-08-31

  《亡羊补牢》的教学反思4

  《亡羊补牢》这则成语故事是一篇精读课文。通俗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寓意深刻。这则成语故事主要讲的是一位养羊人第一次丢了养,街坊劝他修羊圈,养羊人没有听从劝告;第二天他有丢了养,才后悔没有听街坊的,于是赶快动手把羊圈修好。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采取的教学思路是:

  一、激趣导入。在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收集成语故事,在这个过程中还使学生学会了区分成语故事和神话故事的不同。学生非常乐意去做,收集了很多,在课下也进行了交流。接着揭示课题,亡羊补牢。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先自己读文,再提出重点词语,再由重点词语引出句子,然后再回到文中去读文,了解文章的大意。

  三、再读课文,感知大意。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四、精读课文,体会寓意。抓住养羊人两次丢羊时态度的不同进行教学,针对“第一次丢羊,养羊人街坊是如何劝他的?他是如何反应的?”“第二次丢羊时,他又有什么反应,以及如何想的,如何做的?”这几个问题展开,进行朗读,感悟,老师进行恰当的板书。在理解课文之后适时的出示课题,让学生很自然的理解课题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小组合作交流: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五、联系实际,谈体会。让学生结合实际谈谈感受。

  回顾这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主要有一下几点:

  1、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如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鼓励大胆质疑,在读中解决问题等。

  2、注重双基的训练。如对字词的指导,包括字的音准,字的演化,字的书写等。

  3、在合作交流中解决疑难。

  4、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很高,学习的兴趣很浓,教学也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比这节课的成功之处,不足之处也很多:

  1、教学目标制定得不细致准确,所以教师教学时对课堂的把握就不是很到位。

  2、不能很好的把握学生的课堂生成,使课上的更精彩。

  3、课堂提问中,集体展示偏多,个人展示偏少,不能体现有些个体的能力。学生的思路不够开阔,有些孩子人云亦云。

  4、感情朗读不到位,应进一步加强朗读的指导。

  5、联系实际谈体会环节,学生谈得还较肤浅,老师应进一步指导。

  总之,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发现自己在教学方面还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方面是存在急功近利的心理,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设计,还有点牵学生鼻子走的心理,不能真正实现以学定教。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把教学真正落地实处,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获

  《亡羊补牢》的教学反思5

  我和三B班的孩子一起将《亡羊补牢》这节课呈现在大家的面前,教学结束后,静下心将授课的过程回顾了一遍又一遍,经过反思我收获了以下几点:

  一、 激趣导入,鼓励质疑。

  《亡羊补牢》是一则寓言,内容比较简单,如何使学生一上课就有浓厚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呢?我根据三年级孩子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在导入时让学生们去读一则文言文形式的寓言故事,孩子们通过文中的几个字猜测到这则寓言是已经学过的《守株待兔》。在这里我顺势告诉了孩子们寓言的特点是篇幅短小,语言凝练,常常蕴深刻哲理于浅显语言和生动故事中。我告诉孩子们这则寓言出自《战国策》,引出了今天要学习的另一则寓言《亡羊补牢》。这样的导入,不但激发了孩子们学习寓言故事的兴趣,同时也推荐给孩子们《战国策》这部国学经典。

  在引出课题后,我鼓励孩子们大胆地去质疑,让他们去猜想为什么会“亡羊”。 结合学生提的问题,引导学生去自主读文。

  二、理解字义,形式多样。

  学习词语,理解字义,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件枯燥乏味的事。我在这节课中采用了多种方式让孩子们去理解字义。例如简单的“则”的意思,我就让孩子们直接回答,并加以表扬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有的词语比较有意思,我就为孩子们创设一个主动感悟自主选择的机会,促成他们的个性发展。例如学习“窟窿”一词时,我想如果由老师直接讲出意思来,学生的印象就不会太深刻。于是我先让孩子从部首“穴”了解“窟窿”就是洞。然后然给孩子们用手势来表示“窟窿”,孩子们互相讨论着,都在比划着。这时一对孩子发生了争执,男孩比划了一个拳头大小的洞,女孩不同意,比划出了更大的洞。其他孩子面对这样的状况,都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我问孩子们:“大家为什么觉得洞有这么大呢?说说你的理由。”一个学生激动地站起来,说道:“他的洞太小了,狼不可能钻进去,应该是这样大的洞,因为狼得从这样大的洞里钻进去,最后才可以叼走羊啊!”整个过程, 孩子们非常认真和执著。

  通过他们的自感自悟,得出了本课的 “窟窿”是能钻得过一只狼和一只羊的大洞。当他们得到我的肯定后,脸上都露出了高兴的笑容。多可爱的孩子!就这样,枯燥的学习词语,也变得精彩纷呈了!

  三、练习说话,培养语感。

  这则寓言虽然短小,但是读起来也特别有意思。在学习第一自然段时,孩子们说出了亡羊和补牢的因果关系,我就让他们练习用“因为,所以”和“之所以,是因为”来说话,体会汉语的特别之处。在指导朗读方面,我注重让孩子们先体会感悟,再朗读。养羊人有两次丢羊的经过。第一次他是满不在乎,街坊劝说的话,他没当回事;第二次他很后悔,觉得应该按照街坊说的去做,并立即动手将羊圈修补得结结实实。指导朗读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养羊人对两次丢羊的不同反应来练习朗读。我先让孩子们说说养羊人的心情,再让孩子们自读、分角色读、比赛读,通过反复地读,达到理解寓言含义的目的。

  四、联系实际,理解寓意。

  孩子们通过学习都能明白这则寓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那如何让他们印象更加深刻呢?我通过讲述自己的一件牙疼及时医治的事情给他们起了个头,这下话匣子打开了,孩子们纷纷说出自己在生活中自己遇到的,听到的,看到的这类“亡羊补牢”的事情。这样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理解寓意的基础上,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谈感受,使学生真正受益。

  五、授之以渔,掌握方法。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课堂的最后,我总结了学习寓言故事的方法,希望孩子们能用这样的学习方法自己去解读更多的寓言故事,明白更多的人生道理。

  不足之处:

  1、新课标指出:文本的内涵非常丰富,学生对文本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然而,准备这堂课的时间比较仓促,我仅仅解读了文本的表面,没有去挖掘出更深的东西。例如在后面的课堂中有位老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狼是怎么想的?我备课只备了自己看到的东西,而没有进行深思。

  2、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时间不充分。很多孩子为了完成课堂练习,没有好好地去品读课文。

  3、课堂语言还不够精炼,没有放手让孩子们去说,总觉得还是自己在引导着孩子上课。 这几点都是我在今后的教学要注意和深思的。

【《亡羊补牢》的教学反思(通用5篇)】相关文章:

1.关于亡羊补牢的教学反思

2.亡羊补牢的教学反思

3.寓言故事亡羊补牢的教学反思

4.《亡羊补牢》的教学反思(精选3篇)

5.《亡羊补牢》教学反思

6.亡羊补牢教学反思

7.课改后的教学反思(通用3篇)

8.集合的教学反思(通用3篇)

9.《雪孩子》的教学反思(通用6篇)